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樓主: WCYue

中國二十四節氣的天文定義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2-2-16 11:30:0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3-6 10:11 編輯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榖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樓主| 發表於 2022-2-16 11:38:3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2-16 11:46 編輯

二十四節氣的健康養生規律
[黃藥師說養生]

立春(2月4/5日)、雨水(2月19/20日)、驚蟄(3月5/6日)、春分(3月20/21日)、清明(4月4/5日)、穀雨(4月20/21日)

春日融融,是令人驚喜的美好時光,也是最適合重新開始的季節。天氣回暖,萬物吐芽生發,潛伏在慵懶身軀里的靈魂已經蠢蠢欲動,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養生顯得十分重要。

春天肝氣旺盛,相對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飲食上仍以清淡為主。綠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補充冬季的攝取不足。譬如春天產的菠菜嫩極味美,亦有養血功效,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春天是陽氣上升的的階段,不需要特別進補。

冬季人體新陳代謝變慢,陽氣下降,春暖花開之時,正好可以重新補充身體的陽氣。起早運動,舒筋活絡也是養護肝臟的方法之一。

立夏(5月5/6日)、小滿(5月21/22日)、芒種(6月5/6日)、夏至(6月21/22日)、小暑(7月7/8日)、大暑(7月23/24日)

夏熱使人體腠理開泄,加之乘涼飲冷,每易損傷陽氣。如何能做到夏季養陽呢? 夏季自然界萬物生長旺盛,起居也應隨之作適應性調節,如清晨早起,洗漱後在室外清靜處散步、慢跑,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人體陽氣。

夏季天氣溫熱,應注意飲食調節,切勿極飢而後食,食不可過飽。亦忌極渴而後飲,飲不宜過多。還須慎食瓜果冷飲,以免傷脾胃陽氣。

老年人或體弱者,陽氣不足,久居空調室內,會感到頭暈腦漲,四肢疲乏,精神睏倦,更容易導致受涼感冒等病症。

立秋(8月7/8日)、處暑(8月23/24日)、白露(9月7/8日)、秋分(9月23/24日)、寒露(10月8/9日)、霜降(10月23/24日)

秋天有時不太明顯,但從養生角度卻很關鍵。因為由漫長酷熱轉冷冬的短暫交替,正考驗身體機能,要能儲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從涼意甚濃的秋天保養起。

秋天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因為中醫認為"肺氣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 。從食物屬性解釋,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氣。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過量。

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這是延伸自五行理論("木火土金水"對應"青赤黃白黑"再對應"肝心脾肺腎")。

秋天陽氣漸收,陰氣慢慢增加,不適合吃太多陰寒食物,菜最好過個火,燙一燙再吃。尤其應避免瓜果,因為"秋瓜壞肚"。

立冬(1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冬至(12月21/22日)、小寒(1月5/6日)、大寒(1月20/21日)

冬季,由於自然界陰盛陽衰,寒氣襲人,極易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冬季養生應從斂陰護陽出發。要儘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可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

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邪氣極易通過人體的背部侵入,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陽氣受到傷害。

要堅持洗腳腳是人體之本,它與大腦、心臟都有密切的關係。冬季臨睡前如果堅持用熱水洗腳,不僅可以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還對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mjomvxz.html
 樓主| 發表於 2022-2-16 13:20:5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2-18 04:05 編輯

二十四節氣的春雨秋露

二十四節氣原本的規律:

「立春」之後到「啟蟄」然後「雨水」,中間是「春分」,然後是「穀雨」和「清明」再到「立夏」

「立秋」之後到「處暑」然後「白露」,中間是「秋分」,然後是「寒露」和「霜降」再到「立冬」

二十四節氣的春雨秋露.png
Credit : 圖:維基百科,文字説明:香港天文學會掩星組

冬天之後到開始潮濕的春天,所以「春分」是夾在「雨水」和「穀雨」兩個下雨相關的節氣名詞中間。

夏天之後到開始清爽的秋天,所以「秋分」是夾在「白露」和「寒露」兩個由於晚上氣溫較低而出現露水的節氣名詞中間。
 樓主| 發表於 2022-2-16 14: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3-2-27 10:16 編輯

二十四節氣中因為忌諱而變更的節氣名稱

二十四節氣中因為忌諱而改變的節氣名稱:啟蟄、大滿
為了遷就忌諱而改變原本位置的節氣名稱:雨水、榖雨、清明

二十四節氣原本的規律【春雨秋露】

「立春」之後到「啟蟄」然後「雨水」,中間是「春分」,然後是「穀雨」和「清明」再到「立夏」
「立秋」之後到「處暑」然後「白露」,中間是「秋分」,然後是「寒露」和「霜降」再到「立冬」

冬天之後到開始潮濕的春天,所以「春分」是夾在「雨水」和「穀雨」兩個和下雨有關連的節氣名詞中間。

夏天之後到開始清爽的秋天,所以「秋分」是夾在「白露」和「寒露」兩個由於晚上氣溫較低而出現露水的節氣名詞中間。

但因為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3月9日)的名字「啟」,人們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當時發音不同但略近的「驚」字。但因為意思從「開始」變成了「驚醒」,時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前後對換。

漢景帝以前 立春 ⇒ 啟蟄 ⇒ 雨水 ⇒ 春分 ⇒ 穀雨 ⇒ 清明
漢景帝之後 立春 ⇒ 雨水 ⇒ 驚蟄 ⇒ 春分 ⇒ 清明 ⇒ 穀雨

二十四節氣原本的規律【先小後大】

「立冬」之後到「小雪」和「大雪」,中間是「冬至」,然後是「小寒」和「大寒」再到「立春」
「立夏」之後到「小滿」和「大滿」,中間是「夏至」,然後是「小暑」和「大暑」再到「立秋」

那麼為什麼「大滿」而需要改為「芒種」呢? 這跟中國的文化和迷信有關。

原因是「小滿」時的穀物逐漸飽滿,積蓄豐富的能量。天地間充滿著旺盛的陽氣,但陽氣又還沒有達到頂點。當陽氣到頂點「大滿」的時候,也意味著盛極而衰,是衰落的開始。

中國古代《論語·大禹謨》有「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諺語,認為「大滿」有違天道。古代帝王和民間對於盛極而衰這種不好兆頭的名字非常在意,故此將原本應該是「大滿」的節氣採用與衰亡沒有關連的農耕名詞「芒種」替代。

除了上述的忌諱之外,二十四節氣還避開使用「完」、「結」、「終」、「止」這些字來表示季節的完結。

例子:
立春是春季的起點,春分是中間點,立夏變成是春季的終點也是夏季的起點,夏至是中間點,立秋變成是夏季的終點也是秋季的起點,秋分是中間點,立冬變成是秋季的終點也是冬季的起點,冬至是中間點,立春變成是冬季的終點。

那麼為什麼「大滿」、「完」、「結」、「終」、「止」這些名稱不像「啟蟄」有歷史紀錄?原因是在建立二十四節氣名稱時,一早已經將這些不吉利的名字排除在外。

由於忌諱的改動,使到現今的二十四節氣失去原本有明顯對稱性的規律編排。

二十四節氣因為忌諱而變更的節氣名稱.png
Credit : 圖:維基百科,文字説明:香港天文學會掩星組

朝代資料:

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25年-220年)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齊、梁、陳等四朝
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唐朝(618年6月18日-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907年5月12日)
宋朝(960年2月4日-1279年3月19日)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

來自 ChatGPT 資料[資料有待考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有些節氣因為忌諱而變更了名稱。以下是其中幾個節氣的變更名稱:

1. 立春(正月初四或初五):在古代,立春被稱為「立陽」,但因為“陽”字與皇帝的名號相同,遂改稱“立春”。「立陽」改稱為「立春」是因為忌諱唐朝皇帝唐昭宗(在位公元888年至904年),其名中的「昭」字與「陽」字諧音,被認為不吉利,遂改稱為「立春」。這種命名方式在宋代時期逐漸被廣泛接受,成為二十四節氣中的正式名稱之一,至今仍被沿用。「立陽」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裴松之的《風俗通義》中,該書是一部較為詳細地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風俗的書籍,其中對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載,其中包括了「立陽」這個節氣名稱。這表明「立陽」這個節氣名稱在唐代時期已經存在,當時可能還沒有被廣泛使用,直到後來才被宋代的文人正式確立為二十四節氣之一。

2. 立夏(五月初六或初七):在古代,立夏被稱為「立小暑」,但因為“暑”字與夏季高溫有關,被認為不吉利,遂改稱“立夏”。「立小暑」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孫光憲的《通典》中,該書是一部綜合性的百科全書,其中對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載,其中包括了「立小暑」這個節氣名稱。這表明「立小暑」這個節氣名稱在唐代時期已經存在,並被當時的學者正式確立為二十四節氣之一。

3. 立秋(八月初八或初九):在古代,立秋被稱為「立處暑」,但因為“暑”字與夏季高溫有關,被認為不吉利,遂改稱“立秋”。「立處暑」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人韋挺的《中原異物志》中,該書記載了當時各地的風俗、物產和文化等情況,其中提到了「立處暑」這個節氣名稱。這表明「立處暑」這個節氣名稱在南朝時期已經存在,當時可能還沒有被廣泛使用,直到後來才被宋代的文人正式確立為二十四節氣之一。

4. 大雪(十一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在古代,大雪被稱為“大雪納霜”,但因為“納”字與皇帝的名號相同,遂改稱“大雪”。「大雪納霜」改稱為「大雪」是因為忌諱元朝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在位1260年至1294年),其名中的「世」字與「納」字諧音,被認為不吉利,遂改稱為「大雪」。這種命名方式在明代時期逐漸被廣泛接受,成為二十四節氣中的正式名稱之一,至今仍被沿用。「大雪納霜」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鄭復的《風土記》中,該書是一部記載了當時各地風土人情的地理書籍,其中對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載,其中包括了「大雪納霜」這個節氣名稱。這表明「大雪納霜」這個節氣名稱在唐代時期已經存在,當時可能還沒有被廣泛使用,直到後來才被明代的文人改為「大雪」,正式確立為二十四節氣之一。

5. 小寒(十二月五日或六日):在古代,小寒被稱為“小寒冰降”,但因為“冰”字與皇帝的名號相同,遂改稱“小寒”。「小寒冰降」改稱為「小寒」是因為忌諱明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位1368年至1398年),其名中的「太」字與「冰」字諧音,被認為不吉利,遂改稱為「小寒」。這種命名方式在明代時期逐漸被廣泛接受,成為二十四節氣中的正式名稱之一,至今仍被沿用。「小寒冰降」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韓愈的《元日》詩中,該詩中有「小寒大寒,冰降雪降」之句,其中包括了「小寒冰降」這個節氣名稱。當時「小寒冰降」還不是正式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只是一個描述寒冷天氣的詞語。直到宋代時期,文人開始將「小寒冰降」這個詞語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來使用,並將其改為「小寒」,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總的來說,這些節氣的變更名稱都是因為忌諱而引起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非常重視吉凶祥瑞,因此在節氣的命名上也有諸多講究。這些變更名稱的節氣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樓主| 發表於 2022-2-19 11:42:1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4-9 15:50 編輯

二十四節氣的建立次序和命名方式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觀察太陽的位置與地球互動產生的氣候變化而建立。當時是採用平氣法,將二十四個節氣平均分佈在一年之內,所以它的建立方式是先定立兩個「至」點,然後再將其它節氣逐步建立起來。

以下是它的建立次序(括號內是原本的名稱):

1. 兩個「至」點(夏至、冬至)
觀察太陽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投下的影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變化,確立抵達夏天和冬天的日期,所以稱為「至」。公元前七世紀,(中國春秋時代)就確定了夏至,是最先確定的節氣名稱。《恪遵憲度抄本》記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今天,中國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首先確定夏至日期。

IMG_0875.JPG

2. 兩個「分」點(春分、秋分)
將影子的變化一分為二,取其中間位置的日期分開成另外兩個季節,所以稱為「分」

3. 四個「立」點(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再將兩個分點的位置日期一分為二,確立四個季節的開始的時間,所以稱為「立」

4. 兩對「雨、露」點(雨水、穀雨;白露、寒露)
將兩個分點的氣候特徵,分為春雨及秋露四個節氣,所以稱為「雨、露」

IMG_0653.PNG

5. 四對「大、小」點(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小滿、大滿;小暑、大暑)
將兩個至點的前後氣候的變化,用「大、小」命名,分為四對先小後大的節氣

IMG_0637.PNG

6. 其餘各點(啟蟄、清明;處暑、霜降)
再按照春、秋兩季出現的氣候物像 ,確立餘下的節氣名稱。

IMG_0636.PNG

留意下圖的次序數目字,可以看見二十四氣節名稱有對稱的特徵。紅色的節氣名字是原本的名稱和位置,其後因為忌諱的原因而改變成現今的節氣名字。


二十四節氣的建立次序
二十四節氣的建立次序.png
Credit : 圖:維基百科,文字説明:香港天文學會掩星組

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的圭表
IMG_0879 2.JPG
Credit : 圖:維基百科
 樓主| 發表於 2022-2-21 11:06:5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3-6 10:03 編輯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的英文名稱
(括號內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英文名稱)

立春:Spring commences(Start of Spring)
雨水:Spring showers(Rain Water)
驚蟄:Insects waken(Awakening of Insects)
春分:Vernal equinox(Spring Equinox)
清明:Bright and clear(Clear and Bright)
穀雨:Corn rain(Gain Rain)
立夏:Summer commences(Start of Summer)
小滿:Corn forms(Grain Buds)
芒種:Corn on ear(Grain in Ear)
夏至:Summer solstice(Summer Solstice)
小暑:Moderate heat(Minor Heat)
大暑:Great heat(Major Heat)
立秋:Autumn commences(Start of Autumn)
處暑:End of heat(End of Heat)
白露:White dew(White Dew)
秋分:Autumnal equinox(Autumn Equinox)
寒露:Cold dew(Cold Dew)
霜降:Frost(Frost‘s Descent)
立冬:Winter commences(Start of Winter)
小雪:Light snow(Minor Snow)
大雪:Heavy snow(Major Snow)
冬至:Winter solstice(Winter Solstice)
小寒:Moderate cold(Minor Cold)
大寒:Severe cold(Major Cold)

英文的至點(solstice) 來自拉丁文的太陽(sol)和保持直立(sistere),因為在至點時太陽直射的地球緯度是他能抵達的最南或最北的極值,而至點所在之日是一年之中日夜長短差異最大的一天。

英文的分點 (equinox)來自拉丁文的公平(aequi)和晚上(nox),意思是日夜等分。實際上只是近似如此,當太陽經過分點時,陽光平均的照射在南北兩半球,地球上各地的日照時間都是一樣的長(不是日夜等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二十四節氣英文名字是除了原本有英文專用名詞的至點(Solstice)和分點(Equniox)外,似乎是照中文字面翻譯過去,而非按照二十四節氣的原文意思來翻譯。

例如:

雨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照字面直接翻譯成 Rain Water,但是「雨水」是二十四節氣「春雨、秋露」中的春雨(Spring Showers),春雨的特徵是綿綿細雨,不伴隨行雷閃電。與夏天的雨水通常比較大而且時常伴隨行雷閃電(稱為雷雨)不同。

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Minor Heat,Major Heat,Minor Snow,Major Snow,Minor Cold,Major Col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照字面直接翻譯成的中式英文,只出現在中國大陸(或者受它影響)的地區。

中國古代天文曆算文獻翻譯成外文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曆算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在我國古代科技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在我國古代天文曆算的文獻中,《周髀算經》是最早有體系的天文學理論著作。

第一個將《周髀算經》譯為外文的是法國耶蘇會傳教士宋君榮(Antoine Gaubil),他的翻譯包括:《天文觀測報告》《中國天文簡史》以及《中國天文史》等。 宋君榮在《中國天文簡史》第26卷中將《周髀算經》譯為法文,發表於1781年。 他還翻譯了《周髀算經》中周公與商高對話部分,使中國人深諳勾股定理這個史實,有更多西方人了解。

19世紀,第一個研究中國數學史的法國漢學家畢甌(Gdouard Blot)也將《周髀算經》翻譯為法文,於1841年和1842年連續發表於巴黎的《亞洲雜誌》。  1841年6月,畢甌在《亞洲雜誌》上發表了《周髀算經》的譯註,高度肯定了《周髀算經》的學術價值,認為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天文學和數學的知識寶庫,極具研究意義。
 樓主| 發表於 2022-2-21 12: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2-23 08:52 編輯

二十四節氣的季節劃分和其它系統的對比

二十四節氣中的季節以立春(二月四日前後)、立夏(五月六日前後)、立秋(八月八日前後)及立冬(十一月八日前後)作為四季的開始。

天文學以春分(三月廿一日前後)、夏至(六月廿一日前後)、秋分(九月廿三日前後)及冬至(十二月廿二日前後)作為四季的開始。

中國民間習慣以農曆一月至三月為春天、四月至六月為夏天、七月至九月為秋天、十月至十二月為冬天。

按照溫度及氣候變化,北半球有四季出現的地區,實際上是由陽曆三月至五月為春天、六月至八月為夏天、九月至十一月為秋天、十二月至二月為冬天。
 樓主| 發表於 2022-2-23 08:53: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3-30 05:27 編輯

節氣與節日的分別

節氣不是節日,節氣(對應氣候變化,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導農事的曆法)和節日(是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各個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有些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地方會將其中一些節氣日期用作民間節日,甚至是公眾假期。

【春分】日本將「春分」這一天定為國定假期

【清明】清明原本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後來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是晉文公(前671年-前628年10月27日)把寒食節的翌日定為清明節。

二十四節氣中雖然有「清明」但是沒有「重陽」這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沒有一種與拜祭有直接關連的氣候。是傳統的中國社會利用春天和秋天兩個時期進行拜祭祖先的習俗。拜與不拜,早拜與遲拜,幾時去拜,純粹是當地的社會風氣和家屬意願的決定,不是由節氣影響。

中國將這一天稱為「清明節」,是公共假期
台灣將這一天稱為「清明節」,是國定假日
香港將這一天稱為「清明節」,是公眾假期
澳門將這一天稱為「清明節」,是公眾假期

韓國在「中秋節」進行拜祭祖先,是公眾假期

【秋分】日本將「秋分」這一天定為國定假期

【冬至】民間有冬(指:冬至)大過年(指:農曆新年)之說,是源於古代農民是按照二十四節氣由「冬至」為一年開始而來的

澳門將這一天稱為「冬至」,是公眾假期


寒食節:一般認為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之推)。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離開晉國,流亡十九年。一次重耳餓昏,介子推割股(割下自己大腿肉)烤熟給他吃,得以保住性命。重耳很感動。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回憶起舊事,想封賞介子推,而介子推已經和母親到山西的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上山搜索,遍尋不到,其臣擅自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子推,但最後發現介子推母子抱着槐樹被燒死。重耳難過至極,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稱為寒食節,以紀念介子推。





 樓主| 發表於 2022-3-6 08:55:4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3-6 17:53 編輯

節和氣的分別

古代中國人認爲,氣是宇宙的本原,是萬物產生的根本。盤古就誕生在一個形同雞蛋的混沌之氣中,盤古甦醒後開天闢地,清氣上升變成天,濁氣下降變成地。天和地之間又化生出世間萬物,所以,天地間是充盈著氣。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老子的宇宙生成論,氣就是載體和象徵。

司馬遷《史記·律書》中記載:「氣始於冬至,周而復始。」說明一年之中,氣是循環流轉,從冬至之日開始。

在二十四節氣中,「節」指的是一年中的一個節段,是一段時間的表示;而「氣」則指的是氣候,是天氣變化的概述。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一年當中某個階段的天氣變化。

二十四節氣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每個月有一「節」與一「氣」,第一個稱為「節」,為月之始,第二個稱為「氣」,為月之終。

月份(地支)  節 (原名)  氣  (原名)
——————————————————
一月(寅)    立春(立春)雨水(啟螯)
二月(卯)    驚蟄(雨水)春分(春分)
三月(辰)    清明(穀雨)穀雨(清明)
四月(巳)    立夏(立夏)小滿(小滿)
五月(午)    芒種(大滿)夏至(夏至)
六月(未)    小暑(小暑)大暑(大暑)
七月(申)    立秋(立秋)處暑(處暑)
八月(酉)    白露(白露)秋分(秋分)
九月(戌)    寒露(寒露)霜降(霜降)
十月(亥)    立冬(立冬)小雪(小雪)
十一月(子) 大雪(大雪)冬至(冬至)
十二月(丑) 小寒(小寒)大寒(大寒)


 樓主| 發表於 2022-3-6 10:50:3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3-6 11:25 編輯

二十四節氣的西洋計算方法

太陽位置是從地球表面觀察時,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它是時間和地理位置兩者的函數。當地球繞着太陽運轉一年,太陽似乎相對於在天球上的恆星沿着一條固定的路徑移動,這個路徑稱為黃道。地球自轉導致天空中恆星的運動是相對於觀測者的地理緯度,沿着一定的路徑與方式移動,特定的恆星穿越觀測者的子午線的時間與當地的經度有所關聯。讓一位觀測者找到再給定時間的太陽位置,要經過下列三個步驟:

計算太陽在黃道坐標系的位置,轉換到赤道坐標系統和依據觀測者的位置和時間,轉換到地平坐標系。

黃道座標
這些方程式來自天文曆書,可以用來計算太陽的視座標、平春分點和黃道的日期,在1950年至2050年的精確度可以達到0.01度(36")

先計算與格林尼治 2000.0年1月1日中午12:00(曆元)相距的日數。如果你知道儒略日,則你的敘述會如下:

n=JD−2451545.0

以光行差修正太陽的平黃經,如下:

L=280.460°+0.9856474°n

太陽的平近點角(實際上,是地球在軌道上繞着太陽,但是假設太陽繞着地球比較方便)如下:

g=357.528°+0.9856003°n

根據需要將L和g多次加或減360°,讓數值的範圍調整到0°至 360°之間。

最後,太陽的黃經是:

λ=L+1.915°sing+0.020°sin2g

太陽的黃緯是:

β=0

太陽的黃緯不超過0.00033°,

並且從太陽到地球的距離,以天文單位度量是:

R=1.00014−0.01671cosg−0.00014cos2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4-26 23:15 , Processed in 0.01549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