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查看: 31210|回復: 33

中國二十四節氣的天文定義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4-4 18: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4-23 13:32 編輯

Matthew Chin 在 HKAS 香港天文學會 Facebook 引用 http://ihouse.hkedcity.net/~hm12 ... limate-china-24.htm
指:

中國古人智慧無限, 廿四節氣從陽曆,但其座落西曆的日子卻不會有大差異。

節氣是根據地球在公轉軌跡上的位置劃分的,並描述了地球因太陽所呈現出來的自然現象。因地球繞日一年轉360度,將360度分為24份,每份是15度,15度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即約15天,這就構成了二十四個節氣了。 (把一年劃分為 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 24個等份,每等份各佔黃經 15度)

其實,古人說五天為一候,三候即十五天即為一個節氣,六個節氣九十天為一季節,春夏秋冬四季約三百六十天為一年。試想想古人無現代科技,這種觀察天文訊息是不是一個令人歎為觀止的科學化技術呢?
 樓主| 發表於 2013-4-4 18: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現代二十四節氣天文定義非純中國古代產品

誤會了,中國古代是地心說,所以並無西方日心說的天象名詞及定義,只有用於農耕的粗略定時,常因不同曆法和不同人推算而有差異。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的嚴格科學定義,是明末清初由西洋天文曆法改進出來,並非純中國古代產品。中國古時只有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日期有較嚴謹的定義。

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二十四節氣的來源和命名》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 ... content_1538382.htm
 樓主| 發表於 2013-4-5 06:11:4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4-23 13:34 編輯

同樣因為地心說為主導的原因,中國古代沒有與太陽相關的「黃道十二宮」,只有與月球相關的「二十八宿」。中國古代亦不能精確預測日食出現地點和時間(但有詳細的日食記載)。凡與日心說的天文現象(包括二十四節氣)都只有粗略的近似值。
 樓主| 發表於 2013-4-6 22:01:1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4-9 14:37 編輯

二十四節氣的來源

以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二十四節氣的來源和命名》,將繁體中文的錯字改正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産,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它起源於我國的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並且通過長短來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春秋時期(公元前772年 - 公元前476年)的著作《尚書》中的《堯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公元前221年 - 公元220年),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漢(公元前202年 - 公元8年)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裏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堯典》又稱《帝典》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釐百工,庶績咸熙。」
 樓主| 發表於 2013-4-6 22: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既然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為甚麼從清代開始,需要重新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作為每一個節氣的計算依據呢?
 樓主| 發表於 2013-4-6 22:35: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4-9 14:53 編輯

中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原本由「冬至」為一年開始,將一個太陽年分為二十四份,大約每十五日為一個氣節,稱為平氣法。但是由於地球的軌道是橢圓形,而不是圓形,太陽在黃道運行速度不是固定的。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頒行「時憲曆」廢除把全年分成二十四份,用來確定節氣的平氣方法,正式採用西洋曆法以太陽在黃道上位置,每十五度為標準的定氣法,並按照西洋黃道十二宮,將「春分」點定為0度。


民間有冬大過年(冬至大過農曆新年)之說,是源於古代農民是按照二十四節氣由「冬至」為一年開始而來的。
 樓主| 發表於 2013-4-6 23:24:17 | 顯示全部樓層
《時憲曆》一書,制定於明末,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頒行​​。正式採用定氣。這是中國曆法史上第五次亦是最後一次大改革。明朝末年,經過四十多年實測,引用西洋天文曆法,編成《崇禎曆書》,未及正式頒行而明朝已經滅亡。清初,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把它加以刪改並壓縮,進呈清政府。清政府把它改名為《西洋曆法新書》,並且根據它的數據編制曆書,叫做時憲曆。時憲曆廢除把全年分成二十四份,據以確定節氣的平氣(又叫做「恆氣」),正式採用以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為標準的定氣。近代所用的舊曆就是時憲曆,通常叫做農曆。
 樓主| 發表於 2013-4-6 23:37:0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2-16 10:18 編輯

時憲曆係明末徐光啟等以「西洋新法」編制而成,清順治元年(1644)由德國傳教士湯若望上呈清廷,睿親王多爾袞定名為「時憲」,予以頒行。湯若望因得授欽天監監正,備受優禮,順治十五年(1658)。更受一品封典。耶穌會傳教士影響因而擴大,一時各地教徒增至十萬餘人,終於引起衝突。順治十四年(1657),欽天監前回回科吳明炫奏新曆法之誤,請「復立回回科,以存絕學」。新安衛官生楊光先進《摘謬論》、《選擇議》,攻擊新曆法。康熙三年(1664),楊光先復上《請誅邪教狀》,經議政王會議。以數條理由荒唐的罪名,於翌年判湯若望等分別遲凌處斬。後因京師地震,湯氏遇赦,只殺了李祖白等5名欽天監官員,「時憲曆」亦遭廢止。楊光先乃出任欽天監正,吳明煊(吳明炫之弟)為監副,「復用大統舊術」。行之數年,誤差也逐漸增大。同時欽天監對1629年6月21日(崇禎二年五月乙酉朔)的日食預報明顯錯誤。持新曆法之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等與持舊曆法之楊光先等交爭不已,康熙七年(1668)十一月,特派員察勘兩造實際觀測,證明新曆法優於舊曆法。楊光先被革職,任南懷仁為欽天監副,於康熙九年(1670)復行時憲曆,新曆法終於戰勝舊曆法。

詳情請參閱中國古籍《列傳五十九》湯若望、楊光先、南懷仁
http://guji.artx.cn/article/5998.html

1629年6月21日中國出現的日偏食,當時欽天監用回回曆法未能正確預測
 樓主| 發表於 2013-4-7 07:36:57 | 顯示全部樓層
外國傳入的學術:回回天文學和曆法

原文:http://culture.edu.tw/history/sm ... 4&subjectid=685

元初對回回天文學便非常重視,專設回回司天臺,由穆斯林色目人主持天文觀測。忽必烈登汗位前,已徵集回回天文學家。波斯人札馬剌丁因精於曆算,應召入華。忽必烈即位後,在1263年任命拂菻(敘利亞)人愛薛,專管西域星曆、醫藥;請札馬剌丁編萬年曆,1267年曆成之後,曾在一定範圍內試行。1271年,正式在大都設立回回司天臺,編製回曆供伊斯蘭教徒使用;次年,頒布禁止私賣回回曆的命令,萬年曆是第一部正式受到政府許可、獲准使用的回回曆。明初攻佔大都,獲得回回曆書,稱乾方先聖之書。1368年,仍徵用元朝回回司天監人員十四人,由回回司天監黑的兒、阿都剌,司天監丞迭里月寶等修訂曆書。1370年,改司天監為欽天監,下設回回科。回回曆法中,五星緯度是中國曆法所無,受到明朝政府重視。
 樓主| 發表於 2013-4-7 09: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4-23 13:36 編輯

其它有關二十四節氣資料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卷三: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曾提到陰陽(日月運行)、四時(四季)、八位(八卦)、十二度(時辰)、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淮南子·天文訓》全文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 ... 9%E6%96%87%E8%A8%93

《淮南子·卷三:天文訓》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及推算方法:(公元前139年,由西漢劉安篇集)

兩維之間,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斗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加十五日指癸則小寒,音比應鐘;加十五日指丑則大寒,音比無射;加十五日指報德之維,則越陰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陽氣凍解,音比南呂;加十五日指寅則雨水,音比夷則;加十五日指甲則雷驚蟄,音比林鐘;加十五日指卯中繩,故曰春分則雷行,音比蕤賓;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音比仲呂;加十五日指辰則穀雨,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維則春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風濟,音比夾鐘;加十五日指巳則小滿,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丙則芒種,音比大呂;加十五日指午則陽氣極,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黃鐘;加十五日指丁則小暑,音比大呂;加十五日指未則大暑,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背陽之維則夏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涼風至,音比夾鐘;加十五日指申則處暑,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庚則白露降,音比仲呂;加十五日指酉中繩,故曰秋分雷戒,蟄蟲北鄉,音比蕤賓;加十五日指辛則寒露,音比林鐘;加十五日指戌則霜降,音比夷則;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維則秋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畢死,音比南呂;加十五日指亥則小雪,音比無射;加十五日指壬則大雪,音比應鐘;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陽生於子,陰生於午。陽生於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鵲始加巢,人氣鍾首。


0.png

【補充資料】

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是人與天地萬物感應共鳴,故此以聲音相比,稱為「音比」。例如:黃鐘是中國古代打擊樂器,相傳是黃帝發明,這種樂器發出的音律稱為黃鐘。

二十四節氣共有十二個音比,它們分別是十二律(中國傳統音樂使用的音律),十二個音名按頻率從低到高,依次為:
黃鐘(冬至、夏至)= 西方音名 C   = 唱名 Do
大呂(芒種、小暑)= 西方音名 C# = 唱名 升Do
太蔟(小滿、大暑)= 西方音名 D   = 唱名 Re
夾鐘(立夏、立秋)= 西方音名 D# = 唱名 升Re
姑洗(穀雨、處暑)= 西方音名 E    = 唱名 Mi
仲呂(清明、白露)= 西方音名 F    = 唱名 升Mi
蕤賓(春分、秋分)= 西方音名 F#  = 唱名 升Fa
林鐘(驚蟄、寒露)= 西方音名 G    = 唱名 So
夷則(雨水、霜降)= 西方音名 G#  = 唱名 升So
南呂(立春、立冬)= 西方音名 A    = 唱名 La
無射(大寒、小雪)= 西方音名 A#  = 唱名 升La
應鐘(小寒、大雪)= 西方音名 B    = 唱名 Si


「蕤」廣東音:「裔」

劉安(前179-前122),西漢皇族,淮南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劉安是豆腐的創始人,著有《淮南子》。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12-15 06:46 , Processed in 0.02717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