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樓主: WCYue

eVscope 用途及有關設備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1-12-15 09:37:2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10-30 01:27 編輯

只用於拍照,無須清除內存

如果eVscope只用於拍攝照片,所得照片已經儲存在用戶的智能手提電話或者平板電腦之內,使用者無須將照片上傳至 Unistella 雲端伺服器。當eVscope內存記憶滿額時,望遠鏡會將新的照片蓋過內存記憶中最舊的照片。(不會複蓋用戶手提電話或者平板電腦中已經儲存的照片)

快速清除內存方法

如果eVscope只用於拍攝照片,又想快速清除內存用作科學觀測用途,可以用以下的方法迅速清望遠鏡內存。

1. 進入科學模式,
2. 選擇系外行星觀測
3. 將 Cadence (兩次曝光時間之間的間隔時間,隔隔時間越短,即是拍攝的次數越多,消耗的內存就越大)設定為一個很小的數值,例如:300 或更小
4. 將觀時間設定為一很長的時間,例如:6h00m(6小時)或更長時間
5. 應用程式會顯示內存不足(如果沒有顯示,改動上面 3 和 4 的設定)
6. 確認清除內存
 樓主| 發表於 2021-12-19 01:49:24 | 顯示全部樓層
使用 eVscope 成功偵測/發現系外行星後,用戶的後續選擇

用戶可以有以下三種選擇

(一)沒有時間/沒有興趣繼續深入研究,只想做個快樂觀測者
上載的觀測數據會由Unistella團隊和SETI的天文學家按照發現先後次序進行分析,得出結果SETI會在學術期刊上刊登相關研究論文,團隊的天文學家會是論文的第一作者,而發現者是論文中的共同作者。SETI亦會就發現發出新聞稿。

(二)有導師帶領繼續深入研究
用戶可以向 Unistella 申請取得他們上載觀測的原始數據,由導師帶領將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硏究。至於硏究有幾深入,要視乎導師及課程的要求。得到結果之後,會出版有關論文,一般而言用戶(研究生)會是論文的第一作者。至於是否出新聞稿,由所屬機構決定。

(三)沒有導師帶領,用戶希望自己繼續深入研究
用戶可以向 Unistella 申請取得他們上載觀測的原始數據,自行學習分析方法,同時等待Unistella團隊和SETI的天文學家按照發現先後次序進行分析,然後對比自行分析得出的結果和由SETI在學術期刊上刊登相關研究論文。有不同/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有關天文學家請教,直至能夠掌握其中的技巧。
 樓主| 發表於 2021-12-26 00:25:3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1-12-26 00:31 編輯

移動目標星曆

此頁面允許根據用戶的位置和選擇的觀察日期為選定目標生成星曆。 結果格式化為帶有深層鏈接按鈕的 Unistellar 應用程序。

https://unistellaroptics.com/ephemeris/
 樓主| 發表於 2022-1-2 10:05:0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1-2 13:02 編輯

使用eVscope 科學模式,在拍攝過程中,從目標天體的光度(目視星等)選擇設定中的建議增益(Gain)數值圖表

以曝光時間用 3970ms 情況

10.0等星用9dB
10.5等星用13dB
11.0等星用17dB
11.5等星用21dB
12.0等星用25dB
12.5等星用29dB
13.0等星用33dB
13.5等星用37dB
14.0等星用41dB
14.5等星用44dB
15.0等星用48dB

⚠️更明亮的天體,需要縮短曝光時間,而非將增益減低至零⚠️

IMG_3306.JPG

IMG_3307.JPG
 樓主| 發表於 2022-1-21 10:44:0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1-21 15:59 編輯

外國網友的建議,在家中用人工星,可以舒適地預先檢查及精準調校好 eVscope 的光軸,才帶到觀測地點,節省時間。

IMG_9683.JPG
Credit : Mike Fiest
 樓主| 發表於 2022-1-25 19:19:4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1-25 19:34 編輯

日本用戶黑田兼一(Kenichi Kuroda)在eVscope外面安裝副望遠鏡,而是使用帶有長焦鏡頭的單反相機。為了不使eVscope裝置超載,他們安裝了一個1公斤平衡重,將安裝臂放置在微動盤頭上,將安裝臂延伸到重物的另一側,使重心盡可能靠近eVscope的中心,它的總重量約為 2.5 公斤。

IMG_0497.JPG
⚠️注意:添加其它額外裝置,引致eVscope故障是不在望遠鏡原廠保養範圍。⚠️

由於eVscope是經緯儀支架,因此恆星圖像會旋轉。 使用eVscope進行拍攝時,它會柔和地抵消旋場(field rotation)效應,因此可以拍攝一個多小時。 如果像他這樣附上相機,只能將曝光到星星不會變成一條線的程度。

經驗顯示,使用ISO 6400 / 300mm 焦距鏡頭大約只能拍攝10秒。因此,提高ISO感光度,即使在很短的曝光時間下也可以拍攝數十張照片,然後進行合成。 使用 DeepSkyStacker 解決旋場問題。當然,旋轉角度與焦距無關,但是視野很廣,也就是焦距短的鏡頭,可以使用短焦距比的明亮鏡頭,所以應該可以縮短曝光時間時間。

以下的 Flame Nebula + Horsehead Nebula 照片是由 30 張 300mm / F7 / ISO 8000 / 10秒 的合成組成。
IMG_0498.JPG
 樓主| 發表於 2022-1-26 19:17:1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10-24 11:16 編輯

使用巴天諾夫對焦盤(Bahtinov Mask,暱稱:對焦魚骨板)在 eVscope 的安裝方向

當巴天諾夫對焦盤連接到 eVscope 時,你是否注意它的方向?

其實,如果你按照片所示的角度戴上,衍射尖刺的中心線是垂直的,調焦旋鈕旋轉的方向會與尖刺中心線的運動相匹配,視覺上很容易理解。

按照片所示的角度戴上,衍射尖刺的中心線是垂直
IMG_0121.JPG

調焦旋鈕旋轉的方向
IMG_0122.JPG
Credit : 後藤 干城

0BF90DAA-2FDE-4C56-B713-DB0185177AF0.png
Credit : 維基百科
 樓主| 發表於 2022-2-11 10:30:1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2-11 12:58 編輯

Unistella 處理系外行星方式的描述


我們同時用 7 個 4.5 英寸 Unistellar eVscope(Marchis et al. 2020)觀測了 WASP-148b 的凌日,這些望遠鏡由三位專業天文學家(其中一位操作兩個 eVscope)和三位業餘天文學家操作。 六個位於加利福尼亞的郊區和城市,一個位於北卡羅來納州。 所有 eVscope 都採用相同的設計:具有 4.5 英寸孔徑的牛頓反射鏡和位於主焦點的 Sony IMX224LQR CMOS 傳感器。 傳感器具有 1.71 英寸像素-1 的像素和 36.98 英寸 ×27.68 英寸的視場,Bayer 濾色器陣列產生像素馬賽克,光譜響應在藍色、綠色和紅色可見波長處達到峰值 . 單個圖像的曝光時間為 3.97 秒,數字傳感器增益為 25 dB (0.129 e-ADU-1)。

使用 Unistellar/SETI Institute 數據縮減管道 (SPOC) 單獨處理每個數據集,原始圖像被暗減並相互對齊。 然後將這些單獨的校準幀減去背景,並以 30 個為一組平均成堆疊圖像,每個圖像的積分時間為 119.0 秒,增加了恆星 S/N 和像素相關拜耳矩陣響應的時間平均。 對所有圖像時間戳進行了 BJDTDB 的重心校正。 然後使用自適應縮放的橢圓孔徑來提取目標恆星和一顆比較恆星的通量以產生微分光曲線(通過 SExtractor 的 FLUX_AUTO 功能;Bertin & Arnouts 1996)。

在使用 eVscopes 獲得的 7 條光變曲線中,我們最終將三個最完整的光變曲線組合在一起以提供我們的最終光變曲線,如圖 2 的最右側面板所示。由於不精確的指向精度和/,其他三個光變曲線相對不完整或雲覆蓋,而其餘的望遠鏡則遇到了技術問題。 在組合之前,對光變曲線進行了差異氣團消光的去趨勢處理。 儘管我們成功地檢測到了傳輸,但由於精度有限,我們沒有將得到的光變曲線納入第 4 節的全局擬合中。

F2964529-0949-4914-9E36-E4C68AAD60B0.png
 樓主| 發表於 2022-2-13 10:50: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2-2-13 10:53 編輯

觀星活動分享操作

使用兩個設備。 用智能手提電話(蘋果或者安卓系統都可以)以「操作員」模式(Operator mode)控制 eVscope,iPad 用於「觀察者」模式(Observer mode),共享屏幕。 這樣,在應用程序中亂搞不會干擾共享內容。 在線上的人可以更長時間地享受分享的觀測目標。

 樓主| 發表於 2022-3-19 19:40:1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3-1-14 13:01 編輯

為什麼廠方説 eVscope 比傳統相同口徑的光學望遠鏡強大一百倍

廠商是根據以下原因作出上述的説法。1850年英國天文學家諾曼·羅伯特·普森(Norman Robert Pogson)發現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根據這個關係,量化星等。重新定義後的星等,每級之間亮度則相差2.512倍。

一般的 114mm口徑牛頓式反射望遠鏡的目視極限星等是12等,而同樣口徑的 eVscope 的極限星等是18.2等,兩者相差6等級,即是251倍。但18.2等星要在非常黑暗的理想條件下才達到。為了避免爭議,廠商採用極限星等是17等計算,與12等相比,兩者相差剛好是100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12-12 23:15 , Processed in 0.0195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