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查看: 13694|回復: 23

微积开引力红移公式VS相对论引力红移公式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5-7 15:44: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文章最後由 mca 於 2016-5-7 22:42 編輯

一 引力红移公式


  微积开引力红移公式[1]

微积开引力红移公式

微积开引力红移公式

与广义相对论引力红移公式

相对论引力红移公式

相对论引力红移公式

二式 对弱引力天体计算结果难以分辨谁对,如太阳的引力红移用广义相对论引力红移公式求得值为

2.1215165067121×10-6

而微积开引力红移公式求得值为
2.1215142562703×10-6

  二者在前5位有效数值内无区别,第6位有效数起才有差别。
  但对于强引力天体(类星体、脉冲星、白矮星等)计算结果就相差较大了,用天文观测数据可验证哪个更正确。用微积开引力红移公式建立类星体方程组,求解类星体SDSS DR7(共10万多个类星体数据),得到的数据能更符合合理的解释,支持了微积开引力红移公式。



二 赫罗图的验证方法


  类星体的赫罗图是以类星体的绝对光度作垂直坐标值,以类星体的表面温度为水平坐标值,把各个类星体作点标于该图上。
  类星体的绝对光度各种理论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如果理论错误,得出的类星体的绝对光度就错误,标在赫罗图上的位置就有错误,把类星体的特征隐在错误的散乱中。如果理论正确,得出的类星体的绝对光度就正确,标在赫罗图上的位置就有正确,把类星体的特征显示在赫罗图中。

赫罗图示意

赫罗图示意




三 用类星体SDSS DR7数据验证

  当前的大爆炸理论,把类星体的红移全作多普勒红移定距离,不从中扣除引力红移,把类星体解释为黑洞。有许多人曾质问:黑洞是强引力的东东,为什么不先扣除引力红移?因此得出的赫罗图为:


难以显示出类星体的特性。


  由微积开引力红移公式理论求解的数据,作出的类星体赫罗图就有精细的轨迹。并在类星体的密集区存在一条鸿沟,鸿沟二侧的类星体赫罗图参数相近,为方便描述把图中鸿沟上边缘称为北岸下边缘称为南岸。 见下面”类星体赫罗图“。



鸿沟二岸的类星体赫罗图参数相近,但光谱特性却有明显的差异,请见“南北二岸光谱对照图 ”



或“南岸26QSO合成光谱图”


及“北岸44QSO合成光谱图”


  验证支持了微积开引力红移公式。

参考文献
[1] 包学行,微积开概念V2.2b,http://www.soudoc.com/bbs/viewthread.php?tid=10062935

[2] 包学行,微积开引力红移公式http://www.hkastroforum.net/viewtopic.php?t=32609&sid=aab6596ed2012cc9f1d5c69fe5890d4e


Gravitational_Redshift_Forum.jpg
 樓主| 發表於 2016-5-10 20:29:26 | 顯示全部樓層

Gravitational_Redshift_Forum2.jpg


Gravitational_Redshift_Forum2.jpg
 樓主| 發表於 2016-5-12 10:21:5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复mac图2.gif
 樓主| 發表於 2016-5-12 11:38:06 | 顯示全部樓層




角径-距离示意图.gif


  
 樓主| 發表於 2016-5-12 11:39:2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BaoXueXing 於 2016-5-12 11:40 編輯

HBr-θc非s.jpg
 樓主| 發表於 2016-5-12 11:41:41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5-12 11:46:1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BaoXueXing 於 2016-5-12 15:55 編輯

微积开 距离 VS 大爆炸 距离



包学行



一 距离-角分离 图 验证法


  把有子源结构的类星体的距离作水平坐标值,把类星体的子源结构的分离角为作垂直坐标值,把各类星体标在距离-角分离 图 上。
  若理论得出的距离错误,因数据散乱,不能显出应有的特性。
  若理论得出的距离正确,因数据有序,就能显出应有的特性。





  类星体的子源结构的线分离值分布应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间,因此包络曲线应为最大线分离值作出的包络曲线。  


二 用SDSS DR7数据作距离-角分离 图 验证


  当前的大爆炸理论,把类星体的红移全作多普勒红移定距离,不从中扣除引力红移,把类星体解释为黑洞。有许多人曾质问:黑洞是强引力的东东,为什么不先扣除引力红移?因此得出的距离-角分离 图为:




难以显示出应有的特性。


  由微积开引力红移公式理论求解的数据,作出的类星体距离-角分离 图图就符合应有的特性。见下面”类星体距离-角分离图“。




  验证支持了微积开引力红移公式。说明从红移值中扣除了正确的引力红移值。

参考文献
[1] 包学行,微积开概念V2.2b,http://www.soudoc.com/bbs/viewthread.php?tid=10062935

请诸位继续关注,后续跟贴介绍的其他验证。


發表於 2016-5-13 00:00:0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mca 於 2016-5-13 00:39 編輯

(回覆網友 Bao)

你提到 「在小于 100 Rs 這內部區域的頂部,應當是離心力小更容易被吸入物質,應當是一個被吸積的球殼,叫吸積球比叫吸積盤更合理 .....」,我的理解與你不一樣。以我的認識,物質從吸積盤掉進 SMBH 不是由離心力主導的。由於 SMBH 本身的強引力,在 SMBH 視界外的磁力線 (磁場) 都被扭曲,在吸積盤轉軸的兩端,磁力線的扭曲最厲害。當物質湧進黑洞時,它釋放的引力勢能便把鄰近的電子加速至近光速,最後電子沿着被黑洞扭繞的磁力線外洩,形成兩束從磁軸反向射出的噴流,如附圖。

Quasar_illustration.jpg

至於你創立的「微积开引力红移公式」,這是你的研究結果,我沒有甚麼意見,只是想指出完整的「廣義相對論引力紅移公式」是  
z = 1 / √ [1 – 2 GM / (c^2 R)] – 1 ,你原寫的  z = G M / ( c^2 R)  只是完整「廣義相對論引力紅移公式」的簡略版,它單靠牛頓力學便可以推導出來了,無需動用廣義相對論。我以前寫過一文關於引力紅移的,現轉為简体字給你參考,見附件 http://forum.hkas.org.hk/Web/Gravitational_redshift.pdf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12-4 02:20 , Processed in 0.02243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