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文學會37屆第一期會訊 經過數月比較匆忙的籌備,第一屆香港攝影節的「碧海‧藍天‧穹蒼」攝影展在2010年12月6日開幕,這期會訊記載著這項活動。展覽分三部分,除了天文攝影,還有鳥攝和潛水攝影。天文部分的主題是「從魚眼到十四萬五千」。展覽的對象主要是公眾,分別展出由魚眼鏡拍攝的銀河到合成焦距超過十四萬五千毫米的金星,以帶出天文攝影跟其他攝影的分別。在選材時已盡量涵蓋各範疇,計有:可見光太陽、Ha太陽、月球、行星、日食、月食、南天和天赤道星流跡、南北半球的銀河、星雲、球狀和疏散星團、星系、超新星遺跡、三顆世紀大彗星,我們並製作了一批天文展版,解說怎樣拍攝出一張天文照片和圖像處理等等。 這期會訊除了記載這次展覽的點滴,還記載了香港天文學會一行32人到澳門朝拜10吋大雙筒的交流活動。
香港天文學會37屆第二期會訊 天文愛好者都會知道,香港天文台只是一個氣象台,是觀測氣象的,但怎樣才算是天文台?一個天文台需要怎樣的規格才能獲得一個國際認可的編號?原來一個有國際編號的天文台曾經座落在屯門湖景村一所小學的天台,本期會訊有這個天文台的專文介紹。尖沙嘴海傍太空館半圓形的天象廳一直是香港的地標,原來香港第二個天文館位於沙田一所小學,於2011年開幕,本期邀請了該校的老師撰文介紹。
香港天文學會37屆第三期會訊 能夠登上封面,當然不是一張普通M51的照片,這是一張香港首次使用遙控天文台拍攝得來的超新星的照片,在這個光害之都的城市裡,並能安在家中,第一時間拍攝出這樣有質素的照片,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好反映出縱然香港空氣質素有多壞、光污染有多霸道,香港的天文攝影師也有相應的對策來解決城市化帶來的影響。數年前本會在大嶼山水口設置了天文觀測站,本期會訊有這觀測站的專文介紹。
香港天文學會37屆第四期會訊 一個專為中學生而設的天文營,兩則參加者的感言,令我們感到責無旁貸,必須促使光污染盡快立法,還下一代一個有星星的夜空。推薦大家看看第三屆學界觀星營參加者林盈和羅嘉希的文章。 朱永鴻先生2005年於網上發布的《Photographic Moon Book》是華人歷來最詳盡的一本月球專書,海內外有口皆碑,連日本雜誌《天文Guide》2006年都有專文報導。6年後它的德文印刷版面世了,要知道它的成書過程、前因後果,就要看宋婕的專題報導。香港的觀星環境愈來愈差是不爭事實,但我們深信星空未死,為了鼓勵人們珍惜這片星空,我們邀來足跡踏遍港九新界的Herman Yeung同好,每期為我們介紹一處本港的觀星地點,該期介紹的是萬宜水庫的東壩。 面對兩個新仔的感言,本來我只在編者話回應幾句,但愈寫愈多,變了一篇文章,這亦是我的一番感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