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查看: 7333|回復: 0

日月星街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11-27 21:19: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按: Written by 饒雙宜, a very talented writer.


http://news.mingpao.com/20111127/uaf1.htm

【明報專訊】從金鐘太古廣場3期抵達星街,不消五分鐘,

但我更喜歡從灣仔太原街那邊開始,

一直沿覑皇后大道東走,轉入聖佛蘭士街,

上斜,路途迂迴得多,也要花更長時間,

因沿路總有各式各樣的商店引人駐足,

使人忘了目的地,

但閒蕩,明明就是星街給人的氛圍。

周日的奢侈,有時是終於可卸下俗務或使命,放自己一天假:即使知道消費不好,也想逛逛時尚商店,置點不實用的東西;即使知道紅酒只是階級符號,也想呷一口,只談一日吃喝或風月,忘記人間愁苦。套一句錢瑪莉的話,就是怎樣把錢tastefully spent。而星街,彷彿是這樣被預設的。星街雖然短,但它框起的小區,都有相同的氛圍,當中包括聖佛蘭士街、日街、月街、永豐街。是次介紹,集中在星街與永豐街形成的直角。

「三光者 日月星」

日月星街,光是名字,已聽出不少瓜葛,引人遐思,翻查饒玖才的《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發現該處有趣的歷史。日街、月街、星街的由來,取義於《三字經》﹕「三光者,日月星。」原來與香港的第一間發電廠有關。

1889年,香港電燈公司(Hong Kong Electric Co.)成立,於中環和灣仔交界處,即今永豐街旁山坡地段,建立首間發電廠,裝設了從英國運來的發電機。

電力初期主要是供電給水務局寶雲道配水庫,泵水上剛發展的山頂住宅。發電廠地址後來闢建為街道,顧名思義,街命定為電器街(Electric Street),後來「電器」改為「電氣」。電廠開始運作後,先供電給鄰近地區,包括中環的督憲府和洋行樓宇,但灣仔華人住宅區的居民思想保守,反應並不熱烈。電燈公司於是在電廠街附近的街道,裝設電燈,令居民觀其效用,消除疑慮。後來廠附近闢設了住宅區,所以周邊數條街道的命名都與光有關。

創意藝文空間供人轁氣

星街一直是灣仔的民居,直至出現了太古廣場3期,太古大手收購該區一帶舊樓後開始變得西化﹕豪宅項目相繼建好出售,西餐廳進駐,太古嚴謹地挑選租戶,所以行人不會發現性質重複的店舖,像caf赌、家品店、賣酒的……都是高格調的、中產的。這氣氛慵懶的角落,原是經營得來,連路牌都比下一條街更漂亮。把商場的管理橫陳在街道上,即使隱形,也是一種霸權,但至少,這霸權是有品味的,有良心的,不至要賺到盡,尚留待一絲創意藝文空間供人喘息和享受。置身於此,不禁懷疑,我是在香港嗎?而非在歐陸某城鎮嗎?但究竟,這是好事或壞事呢?逛它一逛,你可能會有自己的答案。

a. 垃圾站

發展商牽頭美化街道,給位於日街星街交界的垃圾收集站塑上藝術家Mondrian的抽象筆觸,氣質變得豁然開朗。

b. Daydream Nation

Daydream Nation樓高2層,自家的裝潢滲出白日夢王國的獨特氣息。下層售賣自家品牌和從世界各地找來的飾品,二樓的空間相對開放,曾舉辦不同工作坊、展覽和pop up store,希望在香港建立一個creative hub,賣時裝之餘,也建立一個community,黃靖希望做到的是﹕「讓藝術家和設計師可以表達自己,另一方面,希望讓平常喜歡時裝的人,在這裏能找到別的東西。」

c. agn卖s b.’s

LIBRAIRIE GALERIE

於香港開設巴黎以外的首間藝術畫廊,最近展出香港藝術家Lio Yeung的作品。展覽「A is Green, R is Red」以多媒體的方式演繹,展出多幅人像畫、雕塑、霓虹燈裝置和紫外光繪畫。展覽內亦會展出由其好友Luka So創作的展品。

d. Classified

滿牆的黑板是一目了然的菜單,大大的木桌子對牢街外,感覺開揚,此街車子不多,不怕食塵,坐在街邊,反而令人感到與街道融合。芝士、餐酒、麵包是此店名物。Classified其實在港已有多間分店,星街這間比別家小巧,與朋友用餐,感覺更親近私密。

e. Chez Patrick Deli

客人總不太多的法式餐廳,是記者的心水寫稿地,有時周末要工作,便帶同電腦前往,點一個tea set,吃覑香濃朱古力蛋糕,使自己感覺不太壞。最讚的是免費Wi-Fi,密碼就是該店電話號碼,店內更有戶外位置,為吸煙人士另闢天地。

f. 聖母聖衣堂

在豪裝的「匯星壹號」住宅旁,無端出現了一聖堂——聖母聖衣堂。

早於1845年,位於聖佛蘭士街的聖方濟小堂已是灣仔區教友參與彌撒的聖所,聖佛蘭士街和進教圍因而得名。

聖母聖衣堂本名煉靈堂,設有基立小學,為區內兒童提供教育。1957年,煉靈堂易名,隨覑時代變遷,學生人數減少,基立小學於1994年結束。 1997年,聖堂拆卸重建,成為現在的住宅大廈,教區與發展商達成協議,在原址新的建築物內闢設聖堂。所以下次你經過星街,不必覺得奇怪。

g. 太古廣場3期

典型高級商廈,有趣的是地下雖是私家路,休憩處卻開放予公眾使用,當白領和行政人員在商廈進進出出,公公婆婆自顧自相聚閒聊做體操。玻璃幕牆外,難得有點綠和人味。

h. 紅牆

日軍攻打香港期間,灣仔到中環一帶都是防空洞,據說位於星街一號旁的防空洞,因當年有人於洞口前被炮彈炸死,後來更傳出鬧鬼故事。現在該處有一幅很大的神秘紅色牆,下方有個供奉神像的地方。

做個白日夢 創意由此起

Jing和Kay兩姐弟,一手創辦他們的時裝品牌——Daydream Nation。他們在星街落腳的歷程,一樣神奇夢幻。開專門店,想必是眾設計師的夢想,有才華亦要有機遇,加上一點點行動力才能成事﹕「搬到星街開舖,本來純屬吹水性質,灣仔一直是我們理想的地點,感覺較悠閒和有文化,附近又有藝術中心和演藝學院。」

自薦太古開店

雖然短期沒開店計劃,但Jing和Kay時時留意行情,覺得星街不錯,碰巧有朋友認識在太古工作的人,於是膽粗粗寫了計劃書毛遂自薦,介紹品牌歷史,希望打造概念店舖,除了販賣時裝,也鼓勵本地設計和創作。沒想到現舖空置覑,與太古那邊傾談,一拍即合,「問題是要在一個月內起租,臨時臨急。幸好他們以相對優惠的價錢租給我們,但租約只有2年,不知會否繼續,反正還有一年時間,美麗到盡頭先算。」

太古故意挑選獨特商舖進駐,Jing認為是有heart之舉﹕「起碼他們賺錢之餘對區內生態有關懷,嘗試去建構一些味道。」他形容,星街的感覺是悠閒的Sunday afternoon,「難得看到有人在戶外hea,店舖亦多元化,都與生活品味有關。」這感覺與他心目中的Daydream Nation接近,「地舖會給人cozy的感覺,客人入內好像去到朋友家似的,辦活動時人多,企到馬路上,都不會太影響到周圍的鄰居。在商場,不會似屋企,更不會容許吧,氣氛完全不同。」

Jing認為,香港人要有street life,先要有時間和閒情﹕「普遍的香港人工作到天昏地暗,下班累了,看戲都希望是笑片,不必用腦,沒想到我自己有一天也變成這樣。不是做創作的,可以想像只會更加繃緊。」他認為人們愛商場的一站性消費娛樂,無可厚非,是整個香港的文化和生活環境的節奏使然。「除非家樓下的街道能直接提供生活吧,像星街便可以,這裏多外資公司老闆,工作氣氛放鬆些,周五會早放工happy hour。」

文﹕饒雙宜

圖﹕葉漢華

編輯 蔡曉彤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4-30 11:56 , Processed in 0.0143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