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查看: 7285|回復: 7

高錕先生剛領諾貝爾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2-11 01:46: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ca 於 2009-12-11 02:16 編輯

高錕先生剛領諾貝爾獎,代表了中大高錕當校長時期時的光榮,反觀這幾年的中大,再次政治獻媚先後發榮譽學位給毫無建樹的 HK 特區兩位官員,難怪中大學生抗議不滿,今屆中大校長快離職了,下屆新校長又如何 ?
發表於 2009-12-11 09:36: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Dennis 於 2009-12-11 09:51 編輯

十分同意﹗只係個獎來得太遲了。
今次抗議事件,d 標語真係中哂 point,虧佢仲厚顏授頒,只可以講官官相「惠」。
不得不補充一句,所謂 "尊重" 係基於雙向的,並不是表面的,唉~又o黎轉移視線…
發表於 2009-12-13 18:57:00 | 顯示全部樓層
可惜, 高教授已記不起當年研究光纖的歲月......
發表於 2009-12-13 19:01:35 | 顯示全部樓層
東方日報有社論指:幸好高錕當年離開香港,否則高錕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對此我十分認同:
首先,香港缺乏嚴謹的學術環境,以科學園為例,科學園裡的升降機沒有第四層,取其音節為死,這無疑是一種迷信的表現,但背後反映香港缺乏一個嚴謹的學術研究;第二,香港缺乏學術人才,基於第一點所指出的缺陷,這種下場是活該的;第三,時下年青人的確是對科學缺乏興趣,若身邊有人喜好科學便視之怪人,一旦陶醉科學便即失去一大幫朋友,此後是與社會脫節,人人視之怪人,這樣的環境,可以培養出科學研究的人才嗎?
 樓主| 發表於 2009-12-14 18:31:06 | 顯示全部樓層
社會風氣引致的閒言閒語,不要介懷,能夠專注自己的研究領域才會成才。
發表於 2009-12-16 15:44:33 | 顯示全部樓層
東方日報有社論指:幸好高錕當年離開香港,否則高錕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對此我十分認同 ...
梅西爾 發表於 2009-12-13 19:01

高錕的主要學術成就是在來港前取得,而非離港後。

...第三,時下年青人的確是對科學缺乏興趣,若身邊有人喜好科學便視之怪人,一旦陶醉科學便即失去一大幫朋友,此後是與社會脫節,人人視之怪人,這樣的環境,可以培養出科學研究的人才嗎?
梅西爾 發表於 2009-12-13 19:01

被視之為怪人是沒有問題的,當年要發明飛機的科學家想必也被周圍的人視之為怪人。
 樓主| 發表於 2009-12-16 17:59: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ca 於 2009-12-16 18:11 編輯

以下貼文節錄自某海外網頁的個人感想  (曉路  2009 年10 月 07 日)

“..... 瑞典皇家科學院 2009 年 10 月 6 日公佈諾貝爾物理獎得獎名單。高錕因為光纖維通信方面的貢獻分得一半獎金,兩位美國科學家波義耳和史密斯因為發明在數碼相機中廣泛使用的 CCD 圖像感測器而分享另外一半獎金。

高錕早就是公認的光纖之父,獲得諾貝爾獎是實至名歸。對於絕大多數並不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來說,高錕的得獎有科學之外的另一種意義。那就是:高錕得獎又一次說明了 1949 年大陸易幟時,作出一個正確的選擇有多麼重要。

到目前為止,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華裔共有八人,其中楊振寧,李政道,崔琦和此次得獎的高錕四人生於中國大陸。他們的出生年份在 1926 年到 1939 年之間,如果他們在大陸成長、工作,從土改、鎮反到反右到三年大饑荒一直到文革,不要說安心做研究,連能否在那種環境中生存下來都要打一個問號。

四人之中,楊振寧和李政道 1949 年前就到美國讀書,拿到學位後,便留在了美國。後來錢學森,華羅庚等人號召留學生回國為共產黨做貢獻時,他們堅定地選擇了留在美國。即使是七十年代毛澤東在中國最高規格的接見,也沒有讓他們萌生回到大陸的想法。一直到近年他們才開始回國定居。楊振寧曾非常坦誠地說過,他的成功是因為在每個關鍵時刻,都做了最佳的選擇。至於李政道,他自己以及在大陸和臺灣家人的命運同樣說明了當年他的選擇是多麼地正確。這裏我們不討論一個人自己的選擇會對社會帶來的影響是好是壞,我們只從個人角度看人們的選擇對自己人生的影響。

崔琦是一個相當特殊的例子。他不但出生在大陸,而且一直到 1958 年才去了香港,然後從香港到美國。雖然有時回中國,卻好像沒有回國定居的想法。崔琦父母都是大字不識的農民,但是他們省吃儉用,將崔琦送出去讀書,雖然自己在因為共產主義實驗造成的三年大饑荒中餓死,卻成就了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從崔琦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父母這樣的中國普通百姓是多麼地偉大。最令人感動是當楊瀾採訪崔琦時問到:"你 12 歲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讀書,結果會怎麼樣?"崔琦回答說:"如果我不出來,三年困難時期我的父母就不會死。"崔琦當場在鏡頭前流下了眼淚。在餓死兩、三千萬百姓的當權者眼中,兩個不識字農民的死只是可以忽略的統計數字,但在崔琦的心裏,父母被餓死卻是諾貝爾獎也換不回來的永遠的痛。

高錕 1933 年在上海出生。1949 年大陸易幟時,高錕父母選擇了逃離大陸,到了香港。高錕從香港到英國,然後再回到香港。在他做出得獎研究的時候,正是大陸的政治迫害之時,毫無疑問,高錕的父母在 1949年作出了人生中最正確的選擇。

數學沒有諾貝爾獎,但我們同樣可以看到 1949 年時作出正確選擇的重要性。數學中最有名的獎是專門獎給四十歲以下數學家的菲爾茲獎。到目前為止,有兩個華裔數學家得過菲爾茲獎。在大陸出生的只有丘成桐一個。丘成桐 1949 年 4 月在廣東汕頭出生,但父母沒有投入社會主義建設,卻舉家去了香港。也正是他父母的這一選擇,才使得國際數學界有了這樣一位改變數學面貌的天才數學家。如果當年他父母一念之差留在了大陸,1949 年出生的丘成桐正好是老三屆中的一員,要上大學得等到近三十歲。即使他是天才型的人物,即使在農村或工廠勞動期間每天埋頭看書做研究,要在數學這種必須從年輕時就開始全力以赴慢慢積累的領域中取得好成就是不太可能的 ....。"


**** From WIKI,高錕對 HK 的貢獻 *****
高錕於1970年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籌辦電子系(現稱電子工程學系),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電子系教授及講座教授,任職四年。1974 年 又返回 ITT 公司,在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勞諾克的光電產品部擔任主任科學家,後擢升為工程主任。1982 年,因卓越的研究與管理才能而獲任命為首位「ITT 執行科學家」,在康尼迪克州的先進技術中心工作。1987 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並在 1989 年創立「訊息工程學系」,直至 1996 年 正式退休。

AC
發表於 2009-12-16 20:38:03 | 顯示全部樓層
高錕的主要學術成就是在來港前取得,而非離港後。


被視之為怪人是沒有問題的,當年要發明飛機的科學家想必也被周圍的人視之為怪人。
LLH 發表於 2009-12-16 15:44


特別是在提出一些很瘋狂的想法,想必在你身旁的人會想致電到精神病院....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5-1 12:25 , Processed in 0.01549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