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查看: 6690|回復: 6

一張天文照片的誕生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0-20 09:0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newcanon 於 2009-10-20 09:20 編輯

本文於2005年在香港的astrofarm發表,現在重新發表,給天文同好一個參考。

一張天文照片的誕生            2005.10.23
這數年來,在國內牧夫論壇和天之文論壇看過不少這樣的貼文:
「剛買了一枝天望,怎樣才能拍攝到一張有水準的木星?」
「剛買了一個網絡視像器,只要把它放在望遠鏡後就能夠拍攝到那些美麗的天文照片嗎?」

1. 技術與儀器並重
其實,天文攝影是一整套技術,不論使用膠卷或時下最流行的數碼攝影器材,要有好效果,有了儀器還須掌握一定的技術。又有些人以為,某人能拍攝到精美的天文照片,只是因為他有好的儀器,如果自己擁有同樣的儀器,也能拍攝到同樣水準的照片,這是一種很錯的想法。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儀器固然重要,但技術往往比儀器更重要!本文會以一張月齡8的照片為例子,講述由籌備、拍攝到圖像處理的過程,而重點會放在籌備和拍攝上。

1.1選擇拍攝用的望遠鏡
以下的照片使用一枝焦比F12,3英寸口徑的普通消色差折射鏡,加一部300萬像素數碼相機,於2002年4月20日拍攝,由兩張2048X1536像素照片拼合而成。有人會認為,既然我手上有14英寸口徑的折反射鏡C14,為甚麼反而用一枝小口徑的折射鏡拍攝?原因有三個:

第一,我原來計劃用同樣方法拍攝整套月相,操控一枝小口徑折射鏡比操控一枝大口徑折反射鏡容易得多,較容易完成整個拍攝計劃。
第二,3吋折射鏡焦距有910毫米,我可以用兩張照片拼合出任何一個月相,而C14焦距達3910毫米,是3吋折射鏡4倍有多,即是在同樣的拍攝組合下,影像會大了4倍,要用很多張照片才可以拼出一個月相,工作量大增、難度亦大增。
第三,C14有光軸與熱平衡問題,表現有時失準,但這枝3吋折射鏡表現非常穩定,用它拍攝可說得心應手。
01_8+days+old+moon_20020420.jpg

1.2選擇照相機與拍攝方法
在數年前數碼單反仍未普及,尼康Coolpix990曾是當時最佳的數碼相機,因此我選用它拍攝這月相照片。
第二張照片左邊是高橋5英寸折射鏡加Vixen VX1相機,右邊即為拍攝月球用的Astro 3英寸折射鏡加尼康Coolpix990數碼相機。由於尼康Coolpix990不能卸下鏡頭,別無選擇,筆者採用了「無焦點法」拍攝,即把數碼相機接駁在目鏡之後,先以目鏡成像,然後以數碼相機把影像拍攝下來。如果改用現今最流行的數碼單鏡反光機,則可以選擇另外三種方法,分別是:
直接焦點法:卸下目鏡和相機鏡頭,以望遠鏡物鏡為鏡頭,接駁數碼相機,直接在CCD上成像;
負鏡投影法:卸下目鏡和相機鏡頭,以望遠鏡物鏡為鏡頭,在目鏡位置加上2X或以上的增距鏡,在CCD上成像;
目鏡投影法:先在望遠鏡加上合適焦距的目鏡,然後接駁卸下了鏡頭的數碼相機,讓目鏡的成像投影在CCD上。
02_Dscn8462_p1.jpg

1.3選擇拍攝用的目鏡
筆者原來想以單禎照片,用盡300萬像素拍攝月齡8的月球,但經測試,用K40目鏡拍攝的月球照片場曲嚴重,邊緣像質欠佳;改用OR25目鏡,在3倍光學變焦下又不能拍下整個月球,若採用2倍以下光學變焦,雖然可以拍下整個月球,但拍攝視場又出現了明顯的黑角現象,亮度不均勻,故最後改用OR18目鏡拍攝。以下照片便是分別以K40目鏡和OR18目鏡拍攝的月球,可見視場邊緣像質有明顯的分別。
03_視場邊緣像質的比較.jpg

為了測試OR18目鏡的素質,筆者在4年前用5英寸折射鏡拍攝一片位於1000英尺外的鐵網,發覺照片有明顯的黑角和畸變現象。這表示OR18目鏡用於拍攝時,可用的視場並非百分之百,如果用這個組合拍攝行星要取得最佳效果,行星應該放在視場的正中;我用它來拍攝月球,以兩張照片拼合出一個上弦月,同樣不能用盡視場,否則由畸變而來的輕微變形,會令月球邊緣不能重合。鐵網左下角照片便是用作拍攝的OR18目鏡。
04_OR 18_2.jpg

針對場曲和畸變兩種像差,有些望遠鏡品牌生產了一些以「平場」著稱的目鏡,如Pentax的XP系列目鏡。其中一款XP8目鏡經測試,平場方面的確表現良好,但論中心結像,這兩款售價相差超過5倍的目鏡只是不相伯仲。測試目標仍是一片位於1000英尺外樓房天台的鐵網。
XP8目鏡在「平場」方面的表現。
05_XP 8_2.jpg

XP8目鏡和另一款五分一價錢OR9目鏡在中心結像方面的表現。
06_1.25_OR9_1.jpg
07_XP 8_1.jpg

選定了拍攝用的望遠鏡(3吋折射)、相機(尼康Coolpix990)、目鏡(OR18)、拍攝方法(無焦點法)後,有人會問:「為甚麼選用數碼相機拍攝?網絡視像器不是更強嗎?」就讓我簡單分析一下兩者的長處和短處:

1.4世界上沒有一部萬能的照相機
世上沒有萬能的照相機,沒有一部適合拍攝任何天體,並且各方面都能表現優異的。
現今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兩款網絡視像器是Philips的ToUcam740K和840K,俱只有30萬像素,最大解像度只有640X480,拍攝高倍的月球行星非常合適。但它每次只能拍攝月球上的一個小區域,若用它拍攝整個月相,便需要先把月球劃分為多個區域,分開多次拍攝,然後把所有照片拼合起來,拍攝區域的4邊更必須互相重疊,否則拼不出完整的月球。再者,每張照片由一段視頻短片而來,拍攝容易,圖像處置卻花費大量時間;反觀民用的數碼相機,以300萬像素為普遍,不少更達7百萬像素甚至以上,只要選擇適當的方法拍攝,當你按下快門後,已經得到一個二千甚至三千像素直徑的月球。結論是,拍攝大面積的月球和太陽宜選用數碼相機,拍攝小面積而高倍的月球和太陽宜選用網絡視像器。

2. 照片的拍攝過程
2.1數碼相機的各項設定
設定框幅
Coolpix 990有效像素是315萬,有三種框幅選擇:2048 x 1536像素、1024 x 768像素、640 x 480像素。以低倍率拍攝大面積的月球,應選擇2048 x 1536像素。
設定像質
如果數碼相機有Raw或Tif檔的設定,便應選擇Raw或Tif檔,否則應選Jpg檔壓縮最少的模式。我為了採用連續拍攝模式,故選擇了Jpg檔壓縮最少的模式。
設定白平衡
月球是近乎黑白的影像,故可採用黑白或者日光模式。我採用了日光模式。
設定光圈、快門、感光速度(ISO設定)
其實選擇用OR18目鏡拍攝,除了因其成像大小適中外,最重要是考慮在ISO100下,可以採用1/15秒快門。此外我還有兩個選擇:ISO200,曝光1/30秒;ISO400,曝光1/60秒。
雖然曝光時間愈短愈能夠捕捉清晰的影像,但增益愈大,雜訊亦愈大,經過了另一番測試,我選定了ISO100,1/15秒快門。

拍攝模式
採用連續拍攝模式後,在2048 x 1536像素下,Coolpix990拍攝速度約為每秒一張,雖然不理想,但已是對抗不穩定大氣最佳的方法。

設定相機焦點
相機焦點要設定為無限遠,否則在自動對焦功能下,拍攝過程中相機會不斷尋找焦點,令原來已準確對焦的影像變得模糊。

2.2對焦
先通過目鏡對焦,然後加上相機,從彩色顯示屏精確對焦。如果想對焦的準確度再提高一些,可以用數碼變焦把拍攝物放大2倍,調焦後再取消數碼變焦。

2.3包圍曝光
有人會問:「我怎知道應該用那一檔快門?」
我會答他:「你不要浪費時間在空想,亦不要浪費時間在天文論壇上反覆提問,快拿出望遠鏡和照相機親自嘗試吧!」
只要把照相機設置為「光圈先決」模式,光圈盡量開大,再隨便選取一檔快門按下去。若曝光不足便增加曝光,曝光過度便減少曝光。數分鐘之內便可以找出恰當的曝光值,但那一檔曝光才叫適中?答案是CCD或CMOS達至飽和(Saturation)之前的那一檔。
由於我要拍攝的是一個月齡8的月球,光照面和明暗交界光度差異很大,我選取了當時月球上最亮區域作參考,認定在那區域達至飽和之前的曝光為準確曝光。
有了準確曝光值,我便以連續拍攝模式以月球南部為中心連續拍攝了約20張照片,再以完全一樣的設定拍攝月亮的北半球,拍攝了另外約20張照片。

3. 圖像處理
3.1挑選照片
由於只拍攝了約40張照片,只需「二十選一」,然後把兩張照片拼合,再做點圖像處理便可以完成,可說很輕鬆。(如果你試過「二千揀五百」,一個晚上揀過萬張照片,便會知道輕鬆和辛苦的分別。)
首先用圖像瀏覽軟件ACDSee瀏覽一次,把那些明顯較差的照片剔除,然後用Photoshop仔細挑選,南北半球各選一張。

3.2拼合照片與後期處理
從拍攝鐵網的照片看到,OR18目鏡邊緣有明顯的畸變,因此首先要用Photoshop把像質欠佳的部分裁去,然後:
1.在Photoshop開啟一個新檔案,
2.把南北半球照片分別複製至新檔案,
3.把其中一張的圖層調至半透明,
4.移動調至半透明的圖層,令上下兩層月面地形盡量重疊,需要時作輕微的旋轉,
5.當拼合好,把呈半透明的圖層還原至100%,
6.分別調整兩個圖層的亮度,令接合處光度盡量接近,
7.把兩個圖層二合為一,
8.施以輕微銳化,
9.把原來彩色的圖像轉為黑白,
10.調整反差和亮度,
11.除雜訊,
12.旋轉照片,讓南上北下,
13.用Photoshop在照片加上拍攝資料後,一張天文照片便大功告成,可以在網上發表了。.
當然,以上的例子僅是一張用放大攝影方法拍攝的照片的整個拍攝程序,如果拍攝大面積的星野和高倍的星雲星團,需要的又是另一套技術了。
掌握了天文攝影的技術,你要拍什麼就可以拍什麼了。

不論使用膠卷或數碼相機拍攝天文照片,我們都希望能客觀地把天體的面貌記錄下來。2001年1月10日的月全食,我分別以膠卷和數碼相機在差不多同一時間下拍攝全食的月球,發覺用數碼相機拍攝的月球,色彩還原良好,色澤跟目視很接近,但膠卷拍攝的月球色彩太濃艷,顯得失真。

Total lunar eclipse_20010110_3inch vs 5inch_2.jpg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0 09:05:32 | 顯示全部樓層
1# newcanon
這是一輯未完成的月相照片,分別以3吋和5吋折射鏡加數碼相機,在2000至2002年拍攝。
Phases of the moon copy.jpg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0 09:06:59 | 顯示全部樓層
2# newcanon
月面地形往往需借助陰影才能表現出來。附圖的哥白尼環形山拍攝自4個不同晚上,右下的在滿月拍攝,非常平板,要突出它的特徵便要選擇在最適當的月齡拍攝。
Coperius in difference moon age.jpg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0 09:07:34 | 顯示全部樓層
3# newcanon
雖然在同一時間,我們不能看見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月球,但天秤動令我們能看多月球9%的面積。從2002年3月21日和4月20日的照片可清楚看到緯天秤動對月面地形的影響。我分別截取了一張照片的東南北三面的地形作比較,東面地形大致一樣,南北兩面卻有著很大的變化。
Compare with two 8 days old moon_天秤動.jpg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0 09: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4# newcanon
Compare with two 8 days old moon_010924 020420.jpg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0 09:08:21 | 顯示全部樓層
5# newcanon
除了在不同月相下,月面地形會有不同外,同一個地形在滿月前後,因陽光照射角度相反而有不同面貌,也很有觀測價值。
Petavius_before full moon and after full moon.jpg
 樓主| 發表於 2009-10-20 09: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6# newcanon
拍攝月球,人們總喜歡找一些著名的地形為目標,某次我在拍攝之餘,在月球邊緣上發現了一個不知名的山(右邊箭咀)和一處盆地(左邊箭咀),也很有趣。
Clavius and Nearby Regions_20011227.jp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5-15 15:02 , Processed in 0.01859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