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查看: 12529|回復: 12

追訪徐遐生前傳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8-29 11:57: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追訪徐遐生前傳

一個人未出世之前,大家所經歷的路都差不多。但出了世之後,沒有兩個人的路是相同。有些人很早已踏上成功之路,有些則遲遲未起步。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到底有沒有跡可尋?

平時有留意天文新聞的朋友相信都知道2009年邵逸夫奬天文奬得主是一位華人─徐遐生。本會有幸有機會專訪這位當代天文界的巨人,第一手資料了解他的人生哲理及成功之道。在未訪問之前,吳國偉將在理論天文組的活動中跟大家分享有關徐遐生在天文方面的貢獻與成就。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加。

題 目:  追訪徐遐生前傳
主 持:  吳國偉
日 期: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時 間: 7:00 p.m. – 8:30 p.m.
地 點:  香港天文學會辦事處 (九龍牛頭角創業街36號 華基中心610 室 )
費 用:  港幣十元 (作學會辦事處日常運作開支,如水電費等。)
參加辦法:    請以電郵 phononm1@yahoo. com 或 [email protected]


理論天文組是香港天文學會轄下的學術小組,自1989年成立至今,無論是學會之會員或非會員都歡迎加入。小組約每兩星期聚會一次,討論的題目廣泛,主要利用一些與天體物理有關的參考書和論文作為研習題目,如恆星演化、廣義相對論、黑洞、優雅的宇宙等。為了讓組員對所討論之題目更深入了解,本組鼓勵組員自行分配題目並輪流負責介紹所定下的討論題目。

注:
由於本組的聚會有可能因天雨關係或講者臨時有要事未能出席而要更改聚會日期,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先登記入理論天文組的電郵組 (http://tech.groups.yahoo.com/group/hkas_tag),以取最新的活動消息。


[ 本帖最後由 phonon 於 2009-9-13 01:16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9-9-9 23:5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追訪徐遐生前傳 II

Dear all,

下次的聚會日期是9月23日(星期三),吳國偉會繼續跟大家深入討論是次的題目。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加,亦歡迎有興趣想問徐遐生一些問題的朋友在這兒提出,若問題適合,負責專訪的兩位朋友會待你們問向徐遐生提出。

題 目:  追訪徐遐生前傳II
主 持:  吳國偉
日 期: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時 間: 7:00 p.m. – 8:30 p.m.
地 點:  香港天文學會辦事處 (九龍牛頭角創業街36號 華基中心610 室 )
費 用:  港幣十元 (作學會辦事處日常運作開支,如水電費等。)
參加辦法:    請以電郵 [email protected] 或 [email protected]
 樓主| 發表於 2009-9-10 00: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附件是之前曾有人訪問過徐遐生的訪問文章。

天文-有個故事.pdf

1.04 MB, 下載次數: 380

清華大學徐遐生校長訪談.pdf

215.76 KB, 下載次數: 390

發表於 2009-9-10 16:28:55 | 顯示全部樓層

有朋友說過 : 提丟斯--波得律是經驗公式

沒有天文理論去解釋.
在訪問徐遐生教授的文章中,他提到 :"太陽系為甚麼產生行星,也可以用密度波來解釋."
看來提丟斯--波得律( Titius--Bode Law) 也可用密度波理論來解釋了.
可惜尚未看到有關文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9-12 19:23:5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4# 的帖子

或許因Titius-Bode Law只是個巧合,它本身沒有物理意義,所以沒有相關的文章吧。 此外,Kuiper belt 中有些天體是大過冥王星,它們是不遵守Titius-Bode Law。不久前,在網上看過一篇文章,說及一個新發現的外太陽系中,在大約水星軌道附近位置,竟然有3個約木星大小的行星繞恒星運動。睇來Titius-Bode Law未必放諸四海皆準。
 樓主| 發表於 2009-9-12 19:49:5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2# 的帖子

路邊社有個好消息,CL Chan 亦在這次TAG 聚會中跟我們分享密度波理論。

密度波理論是徐遐生其中一項卓越的成就,他與他的師傅提出這理論時,他只有19歲。

題 目:  追訪徐遐生前傳II - 密度波
主 持:  陳鑄略、吳國偉
日 期: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時 間: 7:00 p.m. – 8:30 p.m.
地 點:  香港天文學會辦事處 (九龍牛頭角創業街36號 華基中心610 室 )
費 用:  港幣十元 (作學會辦事處日常運作開支,如水電費等。)
參加辦法:    請以電郵 [email protected] 或 [email protected]

[ 本帖最後由 phonon 於 2009-9-13 19:36 編輯 ]
發表於 2009-9-13 17:30:3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貼文 #5

如果把 波德定律 寫成這個公式,結果會更微妙:

行星至母體的平均距離 d = A + B‧2^N  
其中 A、B 為常數, N = 負infinity,  0, 1, 2, 3, 4 .....
且看以下應用例子:

1.  太陽系行星    d = 0.4 + 0.3‧2^n     (A 用 0.4   B 用 0.3)
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小行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N 序                      負inf    0       1      2         3         4       5       6      7       8       
d 距離                    0.4    0.7   1.0    1.6     2.8     5.2    10     20    39     77
實際距離 (AU)      0.39  0.72  1.00  1.52   2.7     5.2    9.5   19.2   30    40

2.  木衛系統  d = 0.19 + 0.22‧2^n    (A 用 0.19    B 用 0.22)
木衛 ------------------- Amalthea  Io  Europa  Ganymede  Callisto
N 序                            負inf     0          1               2               3                 
d 距離                        0.19    0.41     0.63         1.07         1.95
實際距離(百萬km)       0.18   0.42      0.67         1.07         1.88  

3.  土衛系統  d = 0.186 + 0.048‧2^n    (A 用 0.186    B 用 0.048)
土衛--------------------- Mimas  Enceladus Tethys Dione Rhea Titan Hyperion
N 序                            負inf            0             1          2        3          4          5
d 距離                        0.186        0.234      0.282    0.38    0.57    0.95   1.72
實際距離 (百萬km)     0.186        0.238      0.295    0.38    0.53   1.22   1.48

4. 天衛系統  d = 0.13 + 0.06‧2^n      (A 用 0.13     B 用 0.06)
天衛--------------------- Miranda  Ariel  Umbriel  Titania  Oberon  
N 序                           負inf         0          1             2           3
d 距離                        0.13        0.19     0.25      0.37    0.61
實際距離 (百萬km)      0.129     0.191   0.266    0.44    0.58  

公式裡的頭兩項結果 純屬數字遊戲,任何人都可把 A、B 兩個常數任意玩弄使計算的頭兩次 d 值等於實際距離,所以波德公式只適用於討論太陽系內的行星、木衛和土衛系統,天衛系統就不適合了。

微妙的地方就是 ----- 為甚麼修改後的波德公式 (d = A + B‧2^N)  這樣連續巧合 3次 ,能夠大約配合距離太陽不太遠的行星、幾個質量較大的木衛和土衛軌道呢 ?  (請留意這些衛星軌道都有共鳴現象), "波德定律沒有物理意義” 就是終極答案 ?     它是否代表另一種玄機可以啟發行星 (或衛星) 原始軌道的奧秘 ?  行星軌道共鳴是否和這個玄機有關 ?    有興趣者不妨繼續跟進,這是太陽系起源的課題之一,國外內的學者曾研究過,可惜沒有突破。

[ 本帖最後由 mca 於 2009-9-13 19:30 編輯 ]
發表於 2009-9-14 00:30:0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貼文 #4

記得在學時,教本都說密度波理論未能完滿解說銀臂的成因,它的最大漏洞是激發密度波的能量從何而來 ?  如果說太陽系的行星來源與密度波有關,更加成疑。現在還有 Self-propagating Star Formation 理論與密度波理論分庭抗禮,更有趣的是兩個理論的立足點,前者認為「先有恆星,後有旋臂」,後者則是「先有旋臂,後有恆星」,夠竟是 “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呢” ?     或者問 Dr. Shu 吧。
發表於 2009-9-14 12: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看書時看過

密度波來源於星系的合併與吞噬.即是能量的來源.
從前認為吞噬其他星系的頻率很低,不足以做成足夠的刺激.
但隨著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發現,吞噬小星系是平常事.
我們銀河系正吞噬人馬座矮星系,幾億年後,也會吞下大麥哲倫星系.

本鏡河系吞噬大麥哲倫星系

本鏡河系吞噬大麥哲倫星系
發表於 2009-9-14 20:20:40 | 顯示全部樓層
宇宙中那麼多的星系,不是個個星系也正在合併的,那些無合併的星系的密度波能量又從那裡來 ?  (見貼文 #9)   

導致太陽系行星出現的密度波 又從何而來的 ?  (見貼文 #4)

究竟「先有恆星,後有旋臂」,還是「先有旋臂,後有恆星」?  (見貼文 #8)?

學會 email 說 今次訪問 Dr. Shu 的負責人可代其他會員向被訪者 發問題,請代問
上述問題,謝謝。

AC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4-27 14:47 , Processed in 0.01778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