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樓主: WCYue

部份人對以下天文名詞的錯誤寫法(2021年3月22日更新)

 火..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0-11-30 13:30:4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0-12-3 07:06 編輯
杨旸 發表於 2020-11-29 22:04
《中国天文年历》载:水星合金星、金星和火星,火星合木星,木星合土星,土星合天王星,天王星合海王星。
...

上面的安排除了月球是例外,小行星和人造衛星也是例外,起因是沒有科學根據。因為太陽系內的天體(無論是天然或者人造)兩者從地球觀看真正完全相合,我們叫做「掩」或者「凌」,因為從地球觀看,所以是以兩顆天體的視直徑決定。當兩顆天體接近到小於其中一顆較大天體的視直徑時,如果近地球天體視直徑大於背景天體視直徑時就稱為「掩」反之就稱為「凌」的天文現象,⚠️兩者關係不是根據它們在太陽系位置順序排列⚠️。

如果它們之間距離大於其中最大一顆天體的視直徑時,而距離在6度(1/60圓周)以內,就是普通的兩星相合,超過6度就不會報導。如果距離小於0.1度(人的肉眼分辨率是4角分=0.07度,但因為年紀及其它因素,所以用0.1度為界線)就算是肉眼不能分辨,兩顆星體合而為一的特殊天象。

可以見到,從地球觀看太陽系內的天體出現甚麼天象是根據它們的視位置和視直徑兩個因素,而非其它原因,沒有例外。

恆星的視直徑不是地球觀測者用肉眼可以分辨,故此視為零。恆星在天空中的自行速度對目視觀測者而言也是可以忽略,因此用於太陽系內天體相合的視直徑因素需要附加其它條件,它們的相合就需要用另外一個稱為「移動天體向固定天體相合」的準則來説明。

 樓主| 發表於 2020-12-1 00:35:0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0-12-1 22:49 編輯

移動天體向固定天體相合的背景資料

在天象預報中,涉及的固定天體只限於與行星有關的黃道亮星和與月球有關的白道亮星。軒轅十四 (1.40等);畢宿五 (0.99等);心宿二 (1.07等);北河三 (1.22等);角宿一 (1.05等)

亮星的定義是目視光度亮於一等的恆星,不包括太陽。

行星的定義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不包括矮行星、小行星。

合的天象只有合(兩星距離≤6 °;≤0.1 °)和掩兩種,沒有凌的現象。

移動天體 (月、行星、人造衛星) 向固定天體 (恆星) 移動


 樓主| 發表於 2020-12-1 00:36:4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0-12-1 23:03 編輯

移動天體向固定天體相合準則

1. 移動天體 (視直徑>零) 向固定天體 (恆星)
2. 合:固定天體合移動天體
3. 掩:移動天體掩固定天體

月球移向固定天體 (恆星)

軒轅十四、畢宿五、心宿二、北河三 、角宿一合月 (規則2)
月掩軒轅十四、畢宿五、心宿二、北河三 、角宿一 (規則1和3)

行星移向固定天體 (恆星)

行星向軒轅十四、畢宿五、心宿二、北河三 、角宿一相合 (規則1)
行星掩軒轅十四、畢宿五、心宿二、北河三 、角宿一 (規則1和3)

人造衛星移向固定天體 (恆星)

人造衛星向一等恆星相合 (規則1)
人造衛星掩一等恆星 (規則1和3)




 樓主| 發表於 2020-12-2 12:16:5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0-12-2 12:44 編輯
Ouyang Liang 發表於 2020-12-2 Facebook
在討論區的資料中想找「稱呼星座用西名、稱呼單星用中名」源起於何時,不過找不到。請問這是一種約定而成的習慣,還是天文學界對大眾的建議?或有其他起源?有什麼記載可以參考嗎?


原因是中國古代的星座(三垣廿十八宿)的劃分不明顯,源於中國古代觀天象主要是占卜預測天機,皇帝專用。民間用來占卜,自然是越難明越好,故此並不親民。相反西洋星座以神話為主,形狀比較易明,而且中國古代南面的星座也是引用西洋星座。因此順理成章星座就用西洋名稱。

西洋明亮恆星的名字就不同,是各族文化的組合(其中也包括中國文化),就沒有一個統一的系統。對比中國古代的星名就相對有條理,而且新增的星名也是xx增 nn(nn是數字)簡單易明。相反西洋星名就每個不一樣,而翻譯困難(音譯、意譯也不易處理)故此採用中國古代星名有很大的優勢。

人總是取易不取難,從上述的原因已經知道必然是星座用西洋名、星名用中文名,不用規範。
 樓主| 發表於 2020-12-9 00:16:2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0-12-9 09:06 編輯

12月21日土星木星大接近的説法是否正確?天文學上對這次的現象是否有對應的名詞呢?

在日本,他們稱這一次土星和木星近距離相合為「大接近」或者「超大接近」,這個名稱是否正確?

天文學上是有「大接近」closest to的名詞,最常見是用在火星與地球的距離。每十五至十七年間就有一次火星大接近(Mars closest to Earth 或者 Mars nearest to Earth),是真正的物理上兩顆星體比較其它互相接近時的距離特別近,而這段時間的火星衝日也稱為「火星大衝」以辨別每兩年零二個月一次,沒有這麼近的普通衝日現象。「火星大衝」時候,火星的視直徑也相對地特別大。

但是今次土星和木星互相靠近,只是從地球上觀看,視覺上兩顆星體接近到很細小的角度,在沒有望遠鏡輔助之下,肉眼難以分辨,不過又不至於接近到出現「掩」的現象。由於並非物理上互相接近,更講不上「大接近」。所以稱為「大接近」甚至吹噓為「超大接近」是故意誤導大眾,目的是吸引讀者的注意。

天文學上對於只是視覺上近距離接近,其實有特定的名詞,就是「最小角距」appulse(台灣譯做:兩星漸近)。

「最小角距」是只是視覺上的效果,並非涉及的兩顆天體在太空中真正的接近。

在天文學上,「最小角距」與「合」有關,但定義在細節上有所不同。當兩顆星體看似距離最小時稱為「最小角距」,而「合」是兩顆星體具有相同的赤經或者黃經或者非常接近。 因為地面觀測者視覺和視點位置的原因,「最小角距」的時間和「合」的時間通常不會相同。

行星逆行時有時會和另外一顆正在順行的行星也會出現「最小角距」的現象,但是並非兩星相合。在這些情形下,兩顆行星互相接近,但未到合的條件 (兩星在赤經或者黃經差異少於6度) 之前就已經分開。

當兩顆天體接近到小於其中一顆較大天體的視直徑時,如果近地球天體視直徑大於背景天體視直徑時就稱為「掩」或者「食」反之就稱為「凌」的天文現象,而不是「最小角距」。



日本天文藝術雜誌截圖
IMG_0239.jpg
Credit : AstroArts


 樓主| 發表於 2020-12-18 21:38:5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0-12-19 13:50 編輯
杨旸 發表於 2020-12-18 10:57
南京天文爱好者协会编辑的百度百科(词条被锁定):
https://baike.baidu.com/item/木星合土星/55257294


從2020年12月21日土星合木星但並非最接近的時刻,談行星相合是兩星最接近時刻的一些誤解。

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21時22分0秒,土星合木星 (兩星赤經相合) ,土星在木星北面 (土星中心到木星中心 6.267角分);(土星內邊到木星內邊 5.9角分)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2時37分31秒,土星合木星 (兩星黃經相合) ,土星在木星北面 (土星中心到木星中心 6.107角分);(土星內邊到木星內邊 5.7角分)

可以見到土星和木星最接近的日期其實是在12月22日。
【注一】

赤經(Right ascension)是天文學使用在天球赤道座標系統內的座標值之一,通過天球兩極並與天赤道垂直。天球上的赤經,功用與地理座標中的經度相同。赤經相合是兩顆行星具有相同(或非常接近)的赤經。

黃經(Ecliptic longitude)是在黃道座標系統中用來確定天體在天球上位置的一個座標值,在這個系統中,天球被黃道平面分割為南北兩個半球。黃經相合是兩顆行星具有相同(或非常接近)的黃經。

赤經相合和黃經相合並不相同,不一定是兩顆行星最接近的時間,民眾最有興趣的其實是最小角距 (appulse) 即是兩顆星最接近的時間而不是 greatest conjunction (大合這個錯誤名詞)。

一個經典的例子出現在1977年5月13日的火星合金星,兩星相距1度17分,1977年6月3日火星再度合金星,兩星相距1度13分,但是火星和金星的最小角距卻是在1977年5月18日,兩星相距只有38角分,當時兩星並非赤經相合、也不是黃經相合。
【注二】

有時兩顆行星只有赤經相合,例如:1987年7月12日和2002年1月26日水星合金星都只有赤經但沒有黃經相合;同樣有時兩顆行星只有黃經相合,卻沒有赤經相合,例子是1979年7月11日和7月18日兩次水星合金星,但都是黃經相合,沒有赤經相合。

我很奇怪為什麼南京天文愛好者協會竟然會出現這種嚴重的誤解


【注一】: 歐、美地區因為時差關係,兩星黃經相合也是在當地的12月21日,所以文章上他們是沒有寫錯,但是在遠東地區 (包括:日本、韓國、中國、東南亞) 黃經相合已經是12月22日,作為天文科普工作者應該有時差這些基本認識,不是什麼外國的文章都不加思索照抄。
【注二】: 來源 Jean Meeus 著作 Astronomical Tables of the Sun, Moon and Planets 第1章第5頁和第6頁

天球赤道座標系統的赤經和黃經
IMG_0285.PNG
Credit : 維基百科

1977年5月13日火星合金星時,兩星相距1度17分
IMG_0292.jpg

1977年5月18日火星金星最小角距時,兩星相距38角分
IMG_0293.jpg

1977年6月3日火星合金星時,兩星相距1度13分
IMG_0294.jpg
Credit : SkySafari

日本天文藝術網頁用StellaNavigator軟件製作動畫解釋土星近距離合木星的現象,也清楚顯示今年12月22日是兩星視覺上最接近的日期
IMG_0299.jpg

https://youtu.be/TNBAYjdm-u0
Credit : AstroArts
 樓主| 發表於 2020-12-21 07:35:3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0-12-29 03:29 編輯

土星合木星的谷歌塗鴉動畫彩蛋

0.gif

谷歌搜尋器今日刊登土星合木星塗鴉(doodle)動畫彩蛋,動畫中顯示土星來訪木星,和它相會擊掌,是木星做主人,土星是來客。動畫是按照美國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指導下製作。

在行星相合的過程中,也是視直徑大的是主,視直徑小的是客。由客去合主的原則,谷歌這個小彩蛋已經告訴我們這次現象名稱是土星合木星的叫法。

相同原理,會移動的天體(行星、月球、人造衛星)從地球看視直徑大,不過它們是客,是前來探訪固定位置的恆星,所以恆星是主。恆星雖然視直徑近乎零,但是主、客的原因。在合恆星時,必定是行星合恆星,而非恆星合行星。所以仍然依從由客去合主的法則。

 樓主| 發表於 2020-12-29 01:59: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0-12-29 21:17 編輯
杨旸 發表於 2020-12-28 22:51
北京天文馆微信文章:(作者:寇文)
...... 而这个流星雨却被叫做象限仪流星雨,没有“座” ......
...... 可是,这个命名在先的流星雨的名字却没有改变,因此象限仪座这个名字却通过这个著名的流星雨保留了下来。


他的文章有錯,「象限儀座流星雨」是國際天文聯會在2009年才正式確認作為一月「天龍座流星雨」的替代名稱,請參考以下說明。

象限儀座流星雨原名「天龍座 ι 流星雨」,因為它是個主要的流星雨,為了避免與十月出現的另外一個主要流星雨「天龍座流星雨」(這個流星雨原本應該叫做「十月天龍座流星雨」,但很多人卻簡稱為「天龍座流星雨」)混淆,一般流星觀測者和部分傳媒,仍然採用「象限儀座流星雨」作為 Iota Draconids 慣用名稱。故此國際天文聯會2009年8月7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大會中,投票通過64個流星雨的正式名稱
(註), 其中包括採用在1922年5月議決廢棄的象限儀星座,作為一月「天龍座流星雨」的替代名稱,是唯一的一個採用廢棄星座名稱的流星雨。

另外,象限儀座流星雨(Quadrantids)是按照國際天文聯會2009年8月7日通過的64個流星雨一樣,有正統的流星雨所屬格 ids,所以和其它的流星雨一樣,官方名稱是「象限儀座流星雨」而非省略了的「象限儀流星雨」,也不是跟隨日本稱呼「流星雨」為日文漢字「流星群」。


註 : 國際天文學連合、64の流星群の公式名稱を決定 (日文文件)
https://www.nao.ac.jp/nao_topics/data/000495.html

日本天文藝術網頁2009年8月11日新聞報導 (日文)
https://www.astroarts.co.jp/news ... hower/index-j.shtml

日本國立天文台的説明:このようなことによる混乱をさけるために、国際天文学連合の第22委員会では、2006年8月の総会にて作業部会を設置し、流星群の正式名称決定のための議論を行ってきました。その結果、2009年8月に行われた総会において、64の流星群について公式な名称が確定しました。

因此,日本國立天文台2010年起,跟隨國際天文聯會將一月的りゅうι流星群 (Iota Draconids) 譯名改稱為しぶんぎ流星群 (Quadrantids) ,是按照新的日本天文學名詞規定,棄用原本日文漢字「四分儀流星群」。

 樓主| 發表於 2021-1-7 09: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1-1-7 19:34 編輯

流星雨是怎樣命名

傳媒在報導流星雨的名稱出現分歧,國際天文聯會(IAU)屬下的第22委員會在2007年按照名稱的來源定下命名規則,2009年開始確認決定了的流星雨名字。

國際天文聯會規定:

(1)按照流星雨高峰期最靠近輻射點的星座,如有需要,加上希臘或羅馬字母名稱的亮星來標定流星雨的名字。

(2)將拉丁文所有格星座名稱的字尾修改或者加上

id (id = identified)然後再加 Complex 用於複合來源的流星群,如果超過一組來源,再在 Complex 前加上大寫羅馬數字 I、II 來細分。
例如:
雙魚座流星群(00030 PSC = Piscid Complex),由 215/NPI, 和 216/SPI 兩個流星雨來源組成
牧夫-北冕座流星群(00332 BCB = Bootid-Coronae Borealid Complex),由 321/TCB, 322/LBO, 323/XCB 三個流星雨來源組成
船尾-船帆座第一組流星群(00255 PUV = Puppid-Velid I Complex),船尾-船帆座第二組流星群(00039 VEL = Puppid-Velid II Complex)

或者

ids(ids = identified shower)用於單獨來源的流星雨
例如:
英仙座流星雨(00007 PER = Perseids
輻射點靠近白羊座δ星的流星雨,會稱為白羊座δ流星雨(00631 DAT = delta Arietids


流星雨和流星群的名稱不可以互換,相同的星座名稱只能屬於其中一類,不會兩者兼備。國際天文聯會有一個專責工作小組負責追蹤流星雨和建立流星雨資料中心  (http://www.ta3.sk/IAUC22DB/MDC2007/) ,並為已經確認的流星雨命名。

目前(2020年12月31日)國際天文聯會將流星區分成為24個流星群,112 個確定流星雨,1 個等候確定流星雨,722 個普通流星雨,合共有835個命名了的流星雨。此外還有157個曾經出現,但因為各種原因,現在已經除名的流星雨。


【更多資料】

國際天文聯會第22委員會「流星雨的命名規則」
http://meteor.asu.cas.cz/IAU/shower_rules.html

流星雨中文譯名準則
https://forum.hkas.org.hk/thread-9180-1.html
(出處: 香港天文學會討論區)

 樓主| 發表於 2021-1-7 09:22:2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1-1-7 14:35 編輯

中國天文學名詞關於流星雨名稱的錯誤

以下以象限儀座流星雨為例子,其它的流星雨中文譯名也有相同的錯誤。

IMG_5845.jpg

國際天文聯會流星雨官方命名是「象限儀座流星雨」
IMG_5827.jpg

國際天文聯會官方流星數據中心顯示這個流星雨是單獨的流星雨(single shower),不是流星群,所以不能稱為流星群(除非名詞委員會將來決定跟隨日本,將所有的 meteor shower 流星雨,改為譯做流星群)
0.png

國際天文聯會流星數據中心共有24個稱為流星群組(groups of meteor showers),沒有象限儀座流星群
0.png

例:雙魚座流星群,官方數據中心用 id 字尾加上 complex ,官方名稱是 Piscid Complex 並且標注為 shower group。這個流星群是由雙魚座δ北流星雨(Northern delta Piscids)和雙魚座δ南流星雨(Southern delta Piscids)兩個來源組成
0.png

由於雙魚座流星群,是由兩個來源組成,所以是沒有雙魚座流星雨這個名詞,這也是中國天文學名詞另外一個錯誤的地方
IMG_5847.jp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5-6 17:35 , Processed in 0.0166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