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查看: 3935|回復: 2

首次觀測到同一來源的引力波及電磁波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10-18 01:47: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ca 於 2017-10-19 09:50 編輯

原報導    First Light from Gravitational waves

大意:   一對近距中子星互繞時會攪拌引力場而觸發引力波,碰撞時會激發伽傌射線短暴,併合時更會高速拋出熾熱的放射性物質和重金屬元素 (鈾、金、鉑等),過程就像伽傌射線短暴之後再來一團突然發光的火球,其光度不及超新星 (supernova) 但仍然比普通新星 (nova) 強千倍,因此這火球又喻為千級新星 (kilonova),不過火球內的電離物質會阻礙可見光外洩,用近紅外線偵察更易發現千級新星。2017 年 8 月17 日,LIGO/Virgo 天文台首次捕獲一對中子星因旋近而激發的引力波  GW 170817,兩秒後 Fermi 太空望遠鏡錄得相應的伽傌射線短暴 GRB 170817A,兩天後歐洲南天文台在同一天空位置 (NGC 4993 星系) 亦觀測到相應的千級新星及其餘輝。

附圖是在 NGC 4993 出現的千級新星 (箭咀) 及其光減曲線
NGC4993_Kilonova_s.jpg
發表於 2017-10-18 20:58:15 | 顯示全部樓層
引力波,台湾为什么叫重力波?
 樓主| 發表於 2017-10-18 22:50:2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ca 於 2017-10-19 18:06 編輯
杨旸 發表於 2017-10-18 20:58
引力波,台湾为什么叫重力波?

國內譯 gravitational wave 為「引力波」,香港及台灣傳媒則譯為「重力波」,全因習慣而已。正如慣說的「萬有引力」,基本上沒有人譯之為「萬有重力」。

在我的印象中,「重力」一詞初見於晚清時期,當時李善蘭與 Alexander Wylie 等人合譯了英文版的代數、幾何、微積分、《重學》(即是靜力學)、《談天》(即是天文學) 等書籍。到民國時期才有人把 gravitation 譯為「引力」gravity 譯為「重力」。 我有一本民國二十四年 (1935 年) 商務印書館出版 日文譯成中文的 974 頁巨著《宇宙壯觀》,譯者 (前輩陳遵媯) 就以「重力」、「引力」並述,他曾寫到: 「… 地球表面因重力作用,一切物體皆有落下之傾向,至於太陽表面上,亦有如此引力作用使物體落下者,自不待言。因太陽之質量甚大,故其引力亦大,大約為地球上二十七倍半 …. 」。看來陳遵媯先生已知道重力與引力的分別了。

從物理學考慮,個人則認為,「引力波」的譯名比「重力波」更貼切,因為「重力」是指人體站在地面上而感受到的地球引力,在太空站內便失去重力感覺,但引力仍然存在,所以重力只是引力的其中一種形式。另一種引力形式就是天體作加速運動時把引力場攪拌而產生的引力波,時空跟隨引力波傳播方向的截面不斷張縮,與「重力」扯不上關係。

正因如此,我取 gravitational wave 的譯名為「引力波」,不取「重力波」。

還有一重要原因要區分 gravitational wave gravity wave 的譯名 在氣象學、流體力學及研究太陽內部的日震學中有 gravity wave 一詞,國內正確地譯之為「重力波」,它不是指香港傳媒翻譯的相對論「重力波」而是指流體浮力與重力互動下引起的振盪。簡單來說,就是在平時穩定存在的雲層中,一股上升的氣流突然進入會引起一陣擾動,然而由於重力的存在,重力會作爲回復力去平衡這種擾動,由此形成了在垂直方向上的波動,也就是重力波 gravity wave見附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4-19 07:38 , Processed in 0.47704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