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理論天文組組員,
理論天文組剛剛完成了三節由 Dr. Harko 主持的 宇宙論課題, 亦是時候要想個新的主題了。希望在下次聚會(3月17日)這段時間, 各位若有新的興趣題目作研習請盡量提出。之前由於要為學會會訊內容定主題, 以2009年國際天文年作骨幹, 找了知深會員 Alan 給予一些題目作參考, 發現有不少題目很值得本組作研習或重溫的。以下是Alan 所建議的提目, 不知各組員有興趣否, 希望各組員在這個 forum 勇躍發表意見, 以及在選擇這些題目當中, 想小組在研習過程中逹到什麼目標。
Best regards,
Hilda
1619 開普勒的《宇宙和諧論》The Harmony of the World 出版,提出行星運動的第三定律。
1632 伽利略的《關于托勒玫和哥白尼兩大世界的對話》Dialogue on the Two Great World Systems 出版,論証哥白尼的日心說。(後來伽利略因此被教廷審判並軟禁至死)
1687 牛頓著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 一書出版,發表萬有引力理論,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天體力學由此誕生。
1781 英藉德國人赫歇爾 William Herschel 發現天王星,人類認識的太陽系不再限于金木水火土的範圍內。
1839 發明照相術,開始用于天體攝影 (第一張是1840年在美國拍攝的月球)
1846 理論上的海王星終被發現。
1859 基爾霍夫建立分光學的基本定律 (Kirchhoff’s law),成為天體物理學的基礎之一。
1905 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
1912 美國女天文學家勒維特 Leavitt 發現造父變星的周光 (周期和光度) 關係。
1915 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解釋水星近日點運動的超差問題,預言光線在引力場中會發生偏轉現象。
1916 英國的愛丁頓 Eddington 發展德國史瓦西 Karl Schwarzschild開創的恆星內部結構理論,1926年 出版《恆星內部結構》The Internal Constitution of Stars,奠定恆星演化理論基礎。
1929 美國的哈勃發現河外星系譜線紅移所對應的退行速度與距離成正比 (哈勃定律),速進現代宇宙論的發展。
1931 德國的施密特 Schmidt 發明寬大視場的施密特望遠鏡。
1932 美國的央斯基 Jansky發現銀河中心的射電,射電天文學從此萌芽發展。
1967 英國劍橋的天文系女生喬瑟淋‧貝爾 Jocelyn Bell 發現脈沖星。
1969 美國的阿波羅太空人首次成功踏足月球,在月面進行多項科學實驗並且將首批月球岩石帶返地球。其後三年內共有六次登陸月面和收集了380千克的月球岩石,為月球起源和演化問題上提供大量証據。
1982 歐洲南天文台首次觀測証實類星體即是活動的星系核。
1986 在大麥哲倫雲發現 20 世紀內最亮的超星新星 SN1987A,提供豐富的恆星死亡資料。
1989 美國發射 COBA 衛星,証實宇宙存在 2.73 K黑體溫度的微波背景輻射,為宇宙大爆炸論提供部份的觀測証據。
1990 美國首次將大型光學望遠鏡 (Hubble Space Telescope) 發射至地球大氣層外,探索範圍遠至 100 億光年,十多年來成積顯著。
1994 人類首次觀測到 SL-9 彗星碎片撞落木星時的破壞力,促使美國發展近地小行星監察計劃。
1995 美國的伽利略號到達木星,首次詳細觀測到太陽系的外行星。
1995 發現第一顆圍繞主序恆星 (main sequence star) 的太陽系外行星 51 Pegasi b。(最先發現太陽系外行星是1992年,它的母體是非主序的脈沖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