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查看: 4514|回復: 0

不要被 "星等" 誤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11-7 00:15: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ca 於 2010-11-7 00:39 編輯




在星表中,我們常常遇見梅西爾目錄列出天體的目視亮度,例如獵戶座的 M42 星雲是 mag 4.0,仙女座的 M31 星系是 mag 3.4,依據 "星等" 的意義,M42 應該比 M31 暗,但在望遠鏡中,M42 卻明顯地較 M31 亮,為什麼列出的星等不代表它們的實際目視亮度呢 ?

原來這些星等數值是指天體 "總面積" 的亮度而已 (integration of brightness over a defined surface area),如果把 M31 的可見總面積 (180’ x 60’ 或 39 百萬 square arcsec) 細分為 39 百萬份,每份佔 one square arcsec,它的單位面積亮度一定比原值的 3.4 等暗 39 百萬倍或 22.4 等,即是說,M31 的平均表面亮度只有 mag 22.4 per square arcsec。

用同一方法計算,M42 的可見總面積是 65’ x 60’ 或 14 百萬 square arcsec,這相當於 mag 21.9 per square arcsec,比 M32 的單位面積亮度還要亮半個星等,因此在望遠鏡中 M42 都比 M32 亮。

單位面積亮度通常稱為 表面亮度 (surface brightness),它代表深空天體的實際亮度。星表列出的 magnitude 只是天體的總面積亮度,當我們用星表比較非點狀的天體時,一定要留意 magnitude 和 magnitude per square arcsec 的分別。另一留意之處是 "總面積",不同來源所指的 "總面積" 頗不一致,因此相應的 magnitude 也未必盡同。

稍後將談談測量夜空光害的儀器 "Sky Quality Meter",它也是以 magnitude per square arcsec 顯示的,以下圖為例,假設夜空細分為 1 square arcsec 的單位面積,再把一顆 19.66 等的恆星光平均分散在每一單位面積內,天空的 surface brightness 讀數便是 mag 19.66 per square arcsec。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4-19 08:17 , Processed in 0.0111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