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查看: 7267|回復: 0

大小麥哲倫雲 (LMC and SMC)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11-5 01:39: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ca 於 2010-11-5 10:25 編輯

到南半球觀星的人,都不會錯過親見大、小麥哲倫雲 (Large Magellanic Cloud、Small Magellanic Cloud) 的機會,兩者是唯一肉眼可辨的星系,阿拉伯人在十世紀已有記載,但歐洲人要到十六世紀麥哲倫環球航海後才認識。


        


在天空中,大麥寬約 8 度,小麥約 4 度,相距 21 度或 7 萬光年,從星系尺度而言它們離太陽不遠 (圖一),大麥的實際距離是 16 萬光年,小麥 20 萬光年,它們同時以接近 90 度交角伴繞銀河系,用射電觀測更發現一道 110 度長的中性氫流 (麥哲倫流) 由二麥流向銀河系,因此有些理論認為二麥最終被引力較強的銀河系吞併,另一些理論則認為二麥只是過客,不會與銀河系併合,不管怎樣,二麥和銀河系都是近鄰,三者的引力互相干擾是必然的。

大小麥在南赤緯 66 至 76 度的銀河附近 (劍魚座、山案座、杜鵑座),在香港見不到,在澳洲或紐西蘭看卻相當明顯,圖二是 2008 年筆者在紐西蘭拍攝的大小麥,用 Canon 350D 套裝單鏡機再加一支 100 mm 鏡頭,追踪曝光約三分鐘便有效果了,圖右的淡紅色光斑是 NGC 2070,又名蜘蛛星雲 (Tarantula Nebula),淡紅色是由星雲內的大量電離氫氣發光所致。  


        


        


二麥與銀河系有那些結構上的分別呢 ?  首先,二麥是不規則的矮小星系,亦有人說是矮棒狀星系,銀河系則是旋渦星系。二麥的中性氫含量比銀河系豐富得多,這表明它們的演化程度不如銀河系高。大麥有很多年輕高光度的 O–B 型星,亦有年輕及年老的球狀星團,唯獨中年的球狀星團很少,這表明大麥的演化過程並不一致,在中期生成的恆星數量遠遠不及早期及後期,反觀在我們銀河中的恆星從最年輕的到中年老年都有。最特別是在大麥內的超新星 SN 1987A (圖四),它是過去四百年中最明亮的超新星,前身是藍超巨星,1987 年爆發時最亮達 3 等,7 個月後暗至 6 等,現在則非常暗了,只留下哈勃太空望遠鏡才見到的環狀遺跡。小麥有不少造父變星,上世紀初的勒維特女士就是從小麥的造父變星確立它們的週光關係 (period-luminosity relation),此後造父變星成為天文學家的 "量天尺"。*                          


        


--------------------
* 參考 “怎樣利用造父變星測定距離”  http://forum.hkas.org.hk/viewthr ... &extra=page%3D9

麥哲倫雲短片: http://www.eso.org/public/videos/eso1021a/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3-28 19:04 , Processed in 0.0110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