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查看: 5698|回復: 4

近代天文學家 張雲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7-26 01:44: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ca 於 2010-7-27 10:51 編輯

在中國近代天文學史中,有兩位天文學家很少被國內的官方刋物提及,一位是高平子 (1888 – 1970),另一位是張雲 (1896 – 1958),考其原因,兩位先生大慨曾為國民黨效力,在統戰思維之下,他們的天文事蹟有意和無意之間被淡化下去。高平子比較好一點,1948 年遷居台灣得以延續他的天文事業,張雲則像戰後大量來港的難民,寄居九龍荃灣,晚年坎坷直至 1958 年病逝。我曾聽本會顧問廖慶齊先生憶述,他探望過在荃灣患病的張雲,可惜以後就無再見了。

少年時我看過張雲的《月球》(本會的書架上仍有一本),現在還有印象。他的《月球》與 Patrick Moore 的《Guide To the Moon》,加一支用老花眼鏡片自製的望遠鏡,這三樣東西就成為我當年自編自導的 "觀月作業"。

輾轉四十年,兩位先生的事蹟幾乎沒聽過,數年前我才在國內雜誌《天文愛好者》、《中國國家天文》見過高平子的傳略。至於張雲,除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學》提過外,我只在互聯網找到零碎的資料,現在整理後以繁體字節錄於後,紅色註號是我附加的。在我眼中的張雲,他是首位建立中國人自主天文台和大學天文系的人,其貢獻是不容否認的 ......

         http://forum.hkas.org.hk/web/ZhangYun_in_China.doc
 樓主| 發表於 2010-7-27 01:24:4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ca 於 2010-7-27 10:57 編輯

找到一張中國隊在日本北海道觀測 1936 年日全食照片,左圖見鄒儀新,張雲的學生之一,也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女天文學家。

      

在《紫金山天文台史》 (江曉原著) 也見到一篇 鄒儀新 之《1936 年日全食觀測日記》,其中寫道:

" ... 日食觀測後,立即拆儀器,撿拾各物,五時許, 余(青松) 因赴枝村婦女送別會先返。順道參觀日食展覧會,看其陳列何物。原來除日食畫片之外,我等相片竟視如名畫,每張一角,亦可謂好笑之至矣。"  

書中亦描寫各隊友怎樣克服技術困難,例如魏覺仁 (金陵大學派員) 智制的量角器,觀測時的合作態度等等都是值得我輩借鏡的。
發表於 2010-7-27 21:42:41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軍閥及國難時期, 很多先賢均是受盡不少苦楚, 勞心勞力的將薪火相傳,
走難至香港, 未必人人認識, 晚年坎坷, 當年物資缺乏,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無論如何, 知道此事, 心中難免傷感.
 樓主| 發表於 2010-7-28 12:19:27 | 顯示全部樓層
由燦爛歸於平淡甚至滄嗓,何止是人,文物在那個時期也一樣,正如中山大學天文台:

中山大學天文台史  
http://forum.hkas.org.hk/web/SunYatSen_University_Observatory.doc


歷史像一面鏡子,從中我們可領悟到一些道理。
發表於 2010-7-28 12:46:10 | 顯示全部樓層
Alan,其實你不如分享一下以前自己學習天文的經歷,讓我們後輩參考一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4-20 20:28 , Processed in 0.0121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