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查看: 5613|回復: 0

恆星經過幾多代 ?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1-29 13:32: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ca 於 2010-1-29 14:05 編輯

主流理論說宇宙約有 137 億年歷史,其間經歷過三代的星。

第一代星 叫 Population III stars,中譯「星族 III」,在大爆炸後不久形成,原材料都是氫和氦,沒有金屬 (註一),所以又叫 metal-free stars,它們到晚年才從核變累積了 26 種至鐵的元素。第一代星的質量很大,壽命甚短 (註二),不用一千萬年已耗盡核燃料爆炸把 26 種元素驅散至太空,爆炸時也把部份物質變成比鐵更重的金屬元素,初期的宇宙半徑不大,所以這些元素擴散至宇宙各處。第一代的星從未發現過,到現在仍然是紙上的星,天文學家祈望在宇宙邊緣找到它們,可惜那的星光太暗很難觀測,或者未來新一代的太空望遠鏡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可以找到它們。

第二代星叫 Population II stars,由氫、氦及第一代星的 "骨灰" (四散的金屬元素) 混合而成,這些骨灰不多,所以又叫 metal-poor stars,它們是真實存在的天體,年齡大,普遍分佈在星系暈 (halo of galaxy) 的空間,包括由百億年歲老星組成的球狀星團,其次在星系盤旁邊。橢圓星系有最多的第二代星,所以橢圓星系也是年老的星系。第二代星以超新星爆炸或散開的行星狀星雲告終,同時令星際間分佈更多金屬元素。

圖左: 在銀河系的 M80 球狀星團,由星族 II 年老的星組成。 右: 銀河系星族 II 和 I 分佈圖



第三代星叫 Population I stars,由氫、氦及第一、二代星的 “骨灰” 合成,金屬含量自然較上兩代多,所以又叫 metal-rich stars,它們相對地年輕,多數分佈在星系的旋臂上,我們的太陽屬第三代,金屬含量以質量計佔 1.6 %,這個百分比不大,但在天體演化學上已算是多金屬了 !

太陽的金屬含量通常以「金屬度」(metallicity) 稱呼,代號 Fe/H,本義是 log (每立方厘米的鐵原子數量 / 氫原子數量),選鐵是因為它是最易在光譜測定的金屬元素,其他星的 Fe/H 都是和太陽比較的,即是

         星的 Fe/H =   log (星體內每立方厘米的鐵原子數量 / 氫原子數量)
                          – log (太陽內每立方厘米的鐵原子數量 / 氫原子數量)

Fe/H  是一個對數,其值越是正數,星的鐵含量越多,反之越少,例如  Fe/H = +1 表示鐵含量比太陽多 10 倍, Fe/H = –1 表示鐵含量比太陽少 10 倍,某第二代星的 Fe/H = –2 表示鐵含量比太陽少 100 倍,理論上第一代星的  Fe/H 可能是 -6 ,表示鐵含量比太陽少一百萬倍,基本上是不含金屬了。除了 Fe/H  之外,有時也加入 O/H  之類 (氧氫比例) 來反影其他金屬的含量。

普通書很少提及金屬度,但它是天體年齡和天體分佈的重要指標,有些星系研究者更依據金屬多寡來細分星族,例如 Extreme Population I,Intermediate Population I,Intermediate Population II .….,見上圖右。


-------------
註一:宇宙中的氫和氦佔所有元素質量的 98 % 以上,較氦 (Helium) 重的元素都一律叫「金屬」,與化學慣稱不同。
參考 http://forum.hkas.org.hk/viewthr ... &extra=page%3D2


註二:星的壽命大約與其質量的 2.5 平方成反比,四十倍太陽質量的星壽命只及太陽的萬分之一或一百萬年。
參考 http://forum.hkas.org.hk/viewthr ... &extra=page%3D1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4-25 17:44 , Processed in 0.0111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