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查看: 7800|回復: 3

今年的秋分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9-23 14:07: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昨晚午夜是秋分時刻 (22 Sept, 15:43 UT),那時太陽正走過天球 (地球) 赤道的上空。

從秋分點就想到和它對立的「春分點」Vernal Equinox,即是黃道和天球赤道相交的第一點。春分點目前位於雙魚座,它沿黃道每年向西位移 50.2 角秒 (沿天球赤道位移則是每年 46.0 角秒),轉一圈約是 258000 年。春分點每年的位置差別現象稱為 precession,中譯「歲差」。歲差在公元前 ~130 年首先被希臘天文學家 Hipparchus (依巴谷) 發現,但中國人認識歲要遲至東晉 (公元~330年) 才被虞喜留意,見《新唐書‧曆誌三》的記載:

“古曆日有常度,天周為歲終,故系星度於節氣,其說似是而非,故久而益差。虞喜覺之,使天為天,歲為歲。乃立差以追其變,使五十年退一度。”

從歲差便知古中國天體測量學的不足之處,個人認為有以下原因:

1.    古中國沒有歐得里空間的幾何概念 (geometric concept)。 "幾何學" 要到明末大臣徐光啟 + 歐洲傳教士利瑪竇的時代 (~1600年) 才被中國接觸,並且要遲至清末,由李善蘭 + 英國人傅蘭雅翻外籍後 (19 世紀末期) 才得到啟蒙。

2.   在古中國,星體位置是依靠「去極度」 (= 現代天文學的天頂距) 和「距度」 (= 該星體至參考星赤經之差) 來決定,缺點是因時間推移而導致的歲差變化都在「距度」內互相扺消了。在歐洲,天體位置是以赤經赤緯來標記的,這樣較容易發現歲差。古中國的天球刻度亦較歐洲不同,全天以不完整的 365 又1/4 度為一圈,幾何學則用完整的 360 度,因此中國古代所說的一度只及現代的 0.9856 度。在中國找到的古星圖,春分/秋分點都欠奉或失準,例如多數書本提及的「蘇州石刻天文圖」,春分點偏離應當位置達七、八度 !

(記於 HK 2008 年 9 月 23 日)
 樓主| 發表於 2008-9-23 14:10:00 | 顯示全部樓層
OOOOOOhhhhh
打多左字,應該是 25800 年
發表於 2008-9-23 16:45:0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undefined 的帖子

中國古代以太陽在天上一天所走角距為一廈,一年長度為365又1/4日,所以周天(整圚)為365.25度。
 樓主| 發表於 2008-9-23 20: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謝補充,我亦加插圖在筆記中
http://alanchuhk.com/Precession_Equinox_2008.doc

AC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3-28 17:05 , Processed in 0.0110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