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查看: 57|回復: 9

天文觀星方面實時得到沉浸式觀察體驗,硬件和軟件的需求是什麼?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4-12-25 17:03: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要達到「即時觀測」且又能進行「沉浸式」(immersive) 天文體驗,實際操作上仍有相當多的限制與技術門檻。以下從硬體與軟體兩方面,概略說明現階段可行的做法和所需的配備、技術。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5 17:03:4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4-12-25 17:06 編輯

一、硬體需求

1. 望遠鏡與追蹤支架
        •        自動化赤道儀或經緯儀:要取得穩定的即時影像以進行沉浸式觀測,望遠鏡必須搭配可自動追蹤天體的支架,並具備良好的定位精度。常見品牌如 Celestron、Sky-Watcher、iOptron 等都能提供電腦控制、自動導星(Auto Guiding)等功能。
        •        光學望遠鏡或電子望遠鏡 (eVscope, Vespera 等):
        •        若想搭配影像疊加、影像處理功能並希望過程自動化,市面上已有整合度相對高的「電子望遠鏡」(Smart Telescope),例如 Unistellar 的 eVscope、Vaonis 的 Stellina 或 Vespera 等,這類產品可以即時疊加影像,得到亮度與細節更佳的「近即時視覺」。
        •        若想自行搭建,也可使用傳統的折射式、反射式或施卡式 (Schmidt-Cassegrain) 望遠鏡,再加裝天文攝影相機 (CMOS/CCD) 與導星鏡,可取得較靈活的調整空間。

2. 攝影裝置 (CMOS/CCD)
        •        高感光度、低雜訊相機:在夜間環境下觀測星空,要在合理的曝光時間內取得清晰影像,低雜訊、高感光度的相機是關鍵。如 ZWO、QHYCCD、Atik 等廠牌都推出專門的天文攝影相機。
        •        冷卻系統:若需要拍攝暗弱天體(如星雲、星系),建議選購帶冷卻功能 (cooled camera) 的攝影機,以降低長時間曝光帶來的熱雜訊。

3. 電腦與 VR/AR 顯示設備
        •        電腦規格:若要做即時影像處理(例如疊加影像、降雜訊、校正失真),建議配置具備高效能 CPU 及適度的 GPU (影像處理) 能力,記憶體亦以 16GB 以上為佳。
        •        VR/AR 頭戴式顯示器:現行 HTC Vive、Meta Quest、Valve Index、或其他具備可即時串流影像功能的裝置,都能提供沉浸式的視野。更高階者可能搭配動作控制器或感應器,讓使用者可以在星空中「移動視角」。
        •        其他周邊:
        •        若要即時分享或直播觀測影像,可搭配無線或有線串流裝置,確保帶寬穩定。
        •        若要在戶外進行沉浸式觀測,需要注意電源供應與網路連線的可行性(例如行動電源或小型發電機、4G/5G 熱點等)。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5 17:04:16 | 顯示全部樓層
二、軟體需求

1. 望遠鏡控制與導星
        •        ASCOM 平台 (Windows) 或 INDI (Linux, macOS):主流的望遠鏡控制介面,可讓支架、相機、導星系統之間進行通訊。
        •        導星軟體:如 PHD2 等,可協助做長時間曝光時的自動追蹤修正,讓觀測畫面更穩定。

2. 即時影像處理 / 疊加
        •        Sharpcap、Nebulosity、ASI Live (ZWO)、Voyager、Unistellar App (搭配 eVscope) 等:此類軟體能將相機傳回的影像自動疊加 (Stacking),並進行基本的亮度、對比、雜訊處理。
        •        即使是「即時」疊加,也往往需要幾秒至數十秒不等的曝光時間,才能看到較亮、雜訊更低的畫面。若網路環境允許,可將畫面串流到 VR/AR 設備上。

3. 虛擬星空與沉浸式應用
        •        Stellarium VR、Star Chart VR、Skybox VR、SpaceEngine VR 等行星館/虛擬宇宙軟體:
        •        這類軟體本身主要是「模擬」星空,透過星曆資料讓使用者可以在虛擬世界中任意移動觀看天體,並不一定是實時接收望遠鏡的真實畫面。
        •        若想整合「真實」觀測影像,可考慮寫腳本或二次開發介面,把望遠鏡相機即時輸出串到 VR 環境中,但這類應用目前仍相對小眾,需要一定的程式開發或軟硬體整合經驗。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5 17:04:4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4-12-25 17:06 編輯

三、實務操作與限制
        1.        即時性與畫質之間的平衡
        •        天文影像通常需要較長時間曝光或多張疊加才能得到細節與漂亮的畫質。一旦要即時更新畫面,就必須降低單張曝光時間,導致畫面雜訊變高、亮度不足或暗弱天體較難顯示。
        •        所謂「即時疊加」(Live Stacking) 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累積多張影像,但若觀測對象光度非常低,依舊得等數十秒乃至數分鐘後才能看到較顯著的細節。
        2.        觀測環境與光害
        •        若身處城市或光害嚴重區域,原始拍攝到的影像品質必然受影響。想要最大化即時沉浸體驗,最好還是到光害較少的地區,或者搭配窄頻濾鏡(如 UHC、OIII、Hα 等)來抑制光害。
        3.        VR/AR 配戴體驗
        •        在戶外或寒冷環境中長時間配戴 VR/AR 頭盔,可能遇到體感不適、顯示器起霧、裝置電量不足、或訊號延遲等問題。這些在實務上都必須考量。
        4.        現有整合解決方案
        •        以 eVscope、Vespera 為代表的「智慧望遠鏡」雖然無法真正即時顯示如星空模擬器那樣的畫面,但以簡化操作、影像近即時疊加為賣點,已經能讓不熟悉天文攝影或程式整合的人,也能快速上手並獲得不錯的體驗。
        •        若要達到更客製化、更高畫質或真 VR 觀測介面,目前仍需要自行組裝與開發 (或依賴社群專案),並投入較多時間與預算。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5 17: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4-12-25 17:07 編輯

四、結論
        •        技術可行度:在現有的天文攝影與 VR/AR 技術基礎上,已經能做到「準即時」的沉浸式觀星:例如透過電子望遠鏡加上即時疊加影像,再將影像串流到 VR/AR 介面。然而,若要達到「真正如星空模擬器般流暢、超高清」的即時畫面,硬體與軟體都還需要進一步突破。
        •        建議入手方向:
        1.        預算較充足:可考慮入手智慧型電子望遠鏡 (eVscope、Vespera 等),搭配官方 App 即可看到即時疊加後的影像,雖然 VR 效果有限,但操作方便。
        2.        喜愛 DIY、擁有程式整合與天文攝影經驗:可自行搭配優質鏡架、高感度攝影機、導星軟體與 Sharpcap 等疊加程式,再將影像串流至 VR 裝置,打造專屬的沉浸式觀星環境。
        3.        先從虛擬星空軟體入手:如果只是想感受全景星空,或做初步教學/導覽,使用 Stellarium VR、SpaceEngine VR 等純軟體模擬也是不錯的方式,成本較低、操作容易,但呈現的是真實觀測與電腦模擬之間的折衷。

總體來說,真正「即時」又「沉浸式」的天文觀測仍在發展階段,但已有相當多軟硬體可用來達成近似效果。若能接受局部延遲(Live Stacking 等方式)與一定的後端處理,目前已經足以讓使用者體驗到較以往更貼近「親臨星空」的觀測感受。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5 17:10:30 | 顯示全部樓層
如果把 Unistellar Odyssey Pro 智能望遠鏡所產出的「近即時」觀測影像,串流或轉換到 Apple Vision Pro 裝置上,實現較為「身歷其境」(Immersive) 的觀星體驗。此流程可以視為一種「邊觀測、邊處理、邊VR呈現」的管線設計,實務上仍需針對軟體相容性與系統效能做調校,但以下是可行的基本步驟與建議。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5 17:11:01 | 顯示全部樓層
一、硬體與網路連線基礎
        1.        Unistellar Odyssey Pro 望遠鏡
        •        Odyssey Pro 內建電腦和蓋亞星表,並搭載近即時的「Vivid Vision」疊加/顏色校正技術。
        •        望遠鏡通常透過 Wi-Fi 或乙太網路 (視裝置而定) 與外部設備連線,並可透過專屬的 Unistellar App (或類似) 在行動裝置或電腦端查看影像。
        2.        Apple Mac mini M4 Pro
        •        作為影像與資料的中控處理器,協助進行任何串流、後製、以及與 Apple Vision Pro 的互動。
        •        建議先確認 Mac mini 與 Odyssey Pro 之間的網路連線方式,例如同一個 Wi-Fi 網路或透過路由器中繼等。
        3.        Apple Vision Pro
        •        具備空間感知能力的頭戴式裝置,可運行沉浸式應用程式。
        •        要把外部影像「實時」呈現在 Vision Pro,需要撰寫或使用相容的應用程式 (利用 visionOS 或與 Unity/Unreal/RealityKit 等框架整合)。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5 17:12:13 | 顯示全部樓層
二、資料與影像的處理流程

以下流程可參考「先在 Mac mini 進行部分影像處理」,再將畫面或資料透過可行的方式串流到 Vision Pro 中。
        1.        近即時影像擷取與疊加 (Vivid Vision Technology)
        •        Odyssey Pro 本身就會進行影像疊加、雜訊處理與顏色校正,經過 2 分鐘左右的累計疊加,即可得到相對乾淨且色彩更準確的影像。
        •        可選擇直接從 Unistellar 官方 App 抓取處理後的影像串流,也可能透過類似 ASCOM/INDI 驅動介面 (若廠商有提供) 取得原始或中繼後的影像。
        2.        整合恆星數據 (蓋亞星表)
        •        Odyssey Pro 內建蓋亞星表,有每顆恆星的位置、光度、色溫、自行速度等參數。
        •        若要在 VR 中呈現更多「資料視覺化」效果,例如將恆星顏色或光度大小用虛擬標記顯示,就需要透過 API 或檔案匯出方式,在 Mac mini 上取得這些資訊。
        3.        Mac mini 的後端處理
        •        若你想增加如星座連線、標註天體資訊、天體運動模擬 (根據自行速度) 等擴增畫面,可在 Mac mini 上進行額外的影像疊加、特效處理,以及資料融合。
        •        這層可以透過例如Unity + AR/VR Plugin、Unreal Engine + VR 模組、或 RealityKit/Metal 等方式,將接收的天文影像疊加到一個 3D 場景中,或作成全景球 (equirectangular) 讓 VR 裝置能無縫顯示。
        4.        串流到 Vision Pro
        •        在 visionOS 上,目前蘋果官方提供了 RealityKit 和 ARKit(在 iOS/macOS 領域) 的擴增套件;預計也會有面向 Vision Pro 的 Unity for visionOS。
        •        你可以選擇:
        1.        直接在 Vision Pro 上運行獨立 App:透過 Wi-Fi 或 USB-C (視最終蘋果支援的介面) 與 Mac mini 連線,由 Vision Pro 的獨立應用程式去接收並渲染即時影像。
        2.        Mac mini 端應用 + AirPlay / Screen Mirroring(或類似技術):若官方/第三方提供在 Vision Pro 上鏡像顯示 Mac 畫面的功能,也可將 Mac 上已處理好的 3D 場景鏡像到 Vision Pro。但這種方式可能在互動上不如原生 App 靈活。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5 17:12:41 | 顯示全部樓層
三、軟體開發與應用選擇

1. Unistellar 官方 App 或 SDK
        •        若 Odyssey Pro 提供開發者 API 或 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可直接在 Mac 端撰寫程式,取得即時影像與星表資料,再進一步整合。
        •        若只有官方 App,可先使用官方 App 的串流功能或螢幕擷取方式,然後在 Mac 端再做二次轉碼(雖然較不優雅,但也是可行)。

2. 開發環境建議
        •        Unity / Unreal Engine
        •        若你熟悉遊戲引擎開發,這兩者都是現成的 3D / VR 開發環境,可輕鬆讀取即時串流影像作為材質 (Texture),並在 3D 場景中鋪滿球形天空,或加入星表資料在場景中做互動。
        •        隨著 Vision Pro 推出,Unity 已宣佈將支援 visionOS,未來可直接在 Vision Pro 上原生執行 Unity 專案。
        •        RealityKit + Swift
        •        蘋果自家的 AR/VR 開發框架,若你熟悉 Swift 或想使用 Xcode 進行原生 visionOS App 的開發,可考慮在 RealityKit 裏頭把接收到的星空影像顯示為動態貼圖、或把恆星數據套在 3D Object 上。

3. 天文軟體相容性
        •        有些天文軟體(例如天文攝影常用的 SharpCap、Stellarium、SkySafari 等)支援特定的望遠鏡控制或即時影像預覽,但不一定能直接對應 Vision Pro。
        •        若要做「沉浸式」體驗,可能需要自行進行「二次開發」或找有類似經驗的團隊協力。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5 17:13:54 | 顯示全部樓層
四、互動與體驗優化
        1.        手勢/目光控制與導航
        •        Vision Pro 應會支援手勢、視線 (Eye-Tracking) 與聲控等互動方式,使用者可以「凝視」某顆星,系統即顯示該星的詳細資訊;或以手勢輕捏操作來放大/縮小觀測畫面。
        2.        多重 Overlay
        •        可在 VR/AR 畫面中分層顯示:
        •        真實觀測影像 (來自 Odyssey Pro)。
        •        恆星/深空天體註解 (根據蓋亞星表或其他星表)。
        •        軌跡/星座連線 (教學或導覽模式)。
        3.        延遲與畫質
        •        即時疊加本身就需要約數十秒至兩分鐘的曝光/演算,因此「完全同步」會有一些延遲。
        •        可在 VR 中實作「動態更新」模式,影像每疊加幾張就即時替換或補正顯示。
        4.        戶外使用情境
        •        若在戶外實地觀測,Mac mini 與 Vision Pro 的電力、網路連線、設備保護 (濕氣、溫度) 都需事先規劃。
        •        Vision Pro 戶外使用時,建議適度做好環境光及安全防護考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5-1-15 14:31 , Processed in 0.0223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