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a 發表於 2010-7-4 01:10:10

月面的輻射紋是怎樣一回事 ?

本帖最後由 mca 於 2010-7-4 16:01 編輯

在陽光照射下,月面一些環形山常常射出長短不一的輻射光紋,它們掃過其他山脈和月海,特別是南半球的第谷環形山 (Tycho),周圍的輻射光紋超過十條,最長一條橫越 1/3 個月面,滿月時尤為明顯。

圖一中央的環形山就是第谷,它的輻射紋其實是撞擊時形成的。大約一億年前,這裡本無第谷,後來意外地被一顆大隕星撞擊,撞擊時的高温使地面熔成直徑 85 公里,深 5 公里的巨坑,濺起的熔岩更向四周延展,冷卻後便成為現在的第谷環形山及輻射紋。第谷位于月殼的高地,地質以 斜長岩 (Anorthosite) 為主,這種岩石含大量鈣、鋁、硅等淡白色化合物,輻射紋由無數的炸碎和粉狀斜長岩沿濺射方向散播而成,所以陽光下都呈白色。


      圖一
      http://forum.hkas.org.hk/web/Moon_2010July01_Tycho.jpg
   
          (請點擊圖一放到最大)


上圖有三處正好說明第谷輻射紋的本質:A 是俗稱的「孖辮」,表示一對並排的濺射物掃過黑色的月海,長達 800 公里,說明在月面的小引力之下,濺射物可以飛得很遠 ** ; B 是「卡西尼光斑」,它是一堆跌在 Deslandres 環形山底的亮白濺射物,最初被十八世紀的卡西尼察覺,故名;C 是明暗間隔的濺射痕跡,它剛巧掃過平底的 Stöfler 環形山,因此較易辨認,在圖二見得更清楚。


      圖二
      http://forum.hkas.org.hk/web/TychoEjecta_2005Apr18.jpg


或許你覺得奇怪,圖一有許多環形山,為什麼唯獨第谷才有輻射紋呢?原來所有隕擊環形山 (包括在水星、火星和其他衛星找到的),最初都有輻射紋,不過它們多在三十餘億年前隕擊最盛時期形成,至今已非常久遠,輻射紋早被太陽風和宇宙射線侵蝕變暗了,第谷環形山的岩石年齡只有 ~ 1 億年,較同地區的環形山年輕得多,所以現在的第谷仍呈輻射紋,再過 ~10 億年輻射紋會同樣消失。


      圖三
      http://forum.hkas.org.hk/web/Moon_impact_history.jpg


其他年輕環形山也有輻射紋,例如圖四的哥白尼 (Copernicus) 及開普勒 (Kepler),不過兩者的輻射紋不像第谷而是模糊狀,那是因為濺射物再撞擊地面時產生大量次級小坑所致。次級小坑的多寡與撞擊地點的土質、撞擊的能量有關,它們也會自生濺射物,在大量次級小坑互相交織下,從源頭來的光紋自然一片模糊了。


      圖四
      http://forum.hkas.org.hk/web/Copernicus_Kepler_rays.jpg


有小部份的輻射紋只有單向的一兩條,典型例子見圖五:Messier A 是一對互叠的小環形山,它射出兩道像彗星尾巴的光紋,說明有兩個貼近的撞擊體 (或分裂為二的碎塊) 同時以甚低角度從東向西衝入月面。這種單向的光紋只會在側身擦過的撞擊形成,從模擬實驗得知,如果撞擊體以 ~ 5 度角以上衝入,單向濺射現象不易發生。


      圖五
      http://forum.hkas.org.hk/web/MessierA_dual_rays.jpg


-----------
註:

** 月球的引力只及地球的 1/6,如果濺射物的飛行速度超過 2.4 km/s,它會脫離月球引力束縛,有極小部份會跌入地球成為稀有的 "月隕石" (http://meteorites.wustl.edu/lunar/howdoweknow.htm)。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月面的輻射紋是怎樣一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