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查看: 14664|回復: 14

最新資訊: 香港天文學會理論天文組25週年研討會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11-29 15:5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文章最後由 phonon 於 2014-12-1 09:36 編輯

因緣際會, 你我認識於同一星空下。對於天文的喜愛或許大家程度有深淺, 範疇各有別,在大家的心中,或多或少總希望把自己對天文的喜好與人分享和交流。

理論天文組由1989年成立至今已有四分之一個世紀,為了紀念成立25週年,我們一班志同道合的人籌辦一個「業餘天文研討會」,並邀請了不同的嘉賓主講各類天文相關題目。我們誠邀各位天文同好出席是次的業餘天文會議。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活動名稱:香港天文學會理論天文組25週年研討會

講者 (題目)

朱明中教授 (角動量之源)
李偉才博士 (尋求別的地球)
吳志勇博士 (超新星:宇宙煙花)
鍾偉強教授 (對「授時曆」中有關太陽及月球不規則運動計算的評論)
梁振聲博士 (觀測宇宙學)
潘德新先生 (光譜學)
陳鑄略先生 (時空穿梭已經存在)
香玲瓏先生 (經典力學漫談)
李澤民博士 (石墨烯的光譜)
吳國偉先生 (揭開中微子在宇宙演化中角色之謎)
馮寶基先生 (天文學簡史)

日 期: 2015年1月3日(星期六)

時 間: 9:00 a.m. – 5:30 p.m.

地 點:  香港理工大學  N002 室

地 圖 : http://www.polyu.edu.hk/fmo/eMap/map.php

費 用:免費

參加辦法:
1.     把中英文姓名、性別、聯絡電話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主旨請註明 「TAG25週年研討會報名」。報名後要收到工作人員的電話或電郵回覆才正式確認報名, 如在報名後三天仍未收到通知,請主動以電郵向宋維芳查詢。
2.     如有任何查詢,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或 於8:00 p.m. – 10:00 p.m.期間致電 9846-2721聯絡宋維芳小姐。

TAG-25th POSTER-final-5.jpg

研討會日程表




TAG seminar - programme on 3 Jan 2015_V3.pdf

314.31 KB, 下載次數: 641

 樓主| 發表於 2014-12-17 21:44:5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phonon 於 2014-12-22 16:59 編輯


參加者名單:


尹 一鳴
容芷琪
Lo Tsz Hin
方炳燊
吳志勇
史朗言
Dennis  Tam
CHOI Yan Nok
方煒壹
吳國偉
李子銘
Dominic  TSANG
Plam
王志權
呂雲康
武鈞亮
Fok  Siu  On
SO  KWOK FAI
田慶先
岑偉明
馬志榮
Hilda
Suman
伍龍山
岑崇峯
郭惠蘭
Jane
Tse Man Yee
朱明中
李呂樂
陳深榮
Ko  chi kwan
Wong  Siu Lan
何萬雄
李卓謙
Chan Hor Wah
Lam Hui
Wong  Yuet Ching
余天佑
李彥博
Chan Kuk
LCS
WS  Lam
余甘楓
李偉才
Chan Tsz Ho
Lee  Man Yee
WU  Wing Cheong, Ronald
余惠俊
李幹熙
李新海
香玲瓏
梁書銘
陳超榮
童霞珍
李澤民
區碧貞
梁偉明
陳鋒濠
馮寶基
杜漢文
張一鳴
梁淦章
陳耀輝
黃芷菁
周志榮
張淑燕
梁銘忠
陳鑄略
黃嘉軒
周昊航
張詠倫
梅章華
陸仲安
葉偉源
周明山
張頴珊
許浩強
彭祿勝
葉鎧林
周啟明
張蘭英
陳元任
曾念禮
廖靜雯
林嘉雯
梁山梅
陳正兒
曾展鈞
趙大福
林樂恕
梁家明
陳志熙
曾楚婷
趙永基
洪俊波
梁振聲
陳俊霖
湯中騰
劉啟業
劉梓欣
黎兆祺
蘇耀昌
劉漢堯
賴炳良
劉梓欣
賴芷櫻
譚德壽
潘德新
霍啟東
蔡文睿
薛俊朗
蔡美蓮
薜勇華
鄭風成
鄧佩芝
鍾偉強
鄧廣源
簡卓浩
譚振邦
鄭子樂
陳錫康
William Mok
吳震國
羅偉雄

文家偉
Stephen's wife

李瑞均
成漢權

tommy yim
梁浩根



 樓主| 發表於 2014-12-17 21:51:19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12-19 08:4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超新星:宇宙煙花  (吳志勇博士)

摘要:

大質量恆星在生命盡頭燃亮自己,
化為閃爍耀目的超新星,
盡最後的光芒照遍整個星系,
在浩瀚宇宙綻放出絢麗的煙花,
於最璨爛的瞬間劃上句點,
壯麗地結束一生,留下永恒的剎那。
我們將從基本物理出發探索超新星之秘,
及介紹最新研究成果。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0 13:43:28 | 顯示全部樓層
對《授時曆》中有關太陽不規則運動計算的介紹及評論 (鍾偉強)

摘要 :

中國天文源遠流長,在13/14世紀前,一直在世界上居於領先位置。其中由郭守敬及王恂編製的《授時曆》 可說是中國古代天文頂峰的一項代表。《授時曆》在元朝初期由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十八年(1281)頒行。《明史•曆志》對《授時曆》的特別貢獻描述為:考正者七事、創法五事。其1中「創法五事」之一就是用數學方法去改革太陽不規則運動的計算。《授時曆》的方法在當時全世界是最先進及準確的方法。本文摘要地介紹此一方法,並從現今天體物理及數學的視角,對郭守敬及王恂的方法作一些評價。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2 13:58:15 | 顯示全部樓層
石墨烯的光譜 (李澤民)

摘要
2010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兩位英國的兩位物理學家Andre Geim和Konstantin Novoselov﹐表彰其對石墨烯(graphene)研究的貢獻。由于石墨烯獨特的能帶結構,表面電子的等效質為零﹐速度接近光速﹐即 1/300 x光速﹐所以﹐電子的運動服从量子力學相對論的狄拉克方程, 此方程有兩類解----正能量和負能量﹐分別代表為電子和空穴的能級。本講向大家介紹從方程得出在非均勻磁場下(即磁量子點) 石墨烯的光譜 ﹐數據結果顯示﹐在沒有雜質的情況下﹐電子能級和空穴能級是對稱的﹐而在有雜質的情況下﹐電子能級和空穴能級則是非對稱的。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3 13:07:54 | 顯示全部樓層
天文學簡史 — 現代天文學的其中兩個重要基石  (馮寶基)

摘要:
於十九世紀末年至二十世紀初年期間,哈佛大學天文台的勒維特女士和坎農女士對現代天文學作了巨大的貢獻。她們分別在天體距離測量和恆星光譜分類方面為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勒維特女士的造父變星測距法和坎農女士的哈佛光譜分類法已成為現代天文學的基石。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4 10:31:31 | 顯示全部樓層
尋找別的地球 (李偉才)

摘要

近代天文探究一個引人入勝的主題,是宇宙間還有沒有好像地球這樣的天體。這個問題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是否表示人類終有一天能夠移居這些星球“開枝散葉”,令人類的歷史舞台遍及宇宙呢?另一個引人入勝的原因是:這些星球是否會孕育出生命,甚至好像人類般的高等智慧生物?以至人類終有一天能夠和這些“外星人”建立聯繫,從而大大擴展人類的認知領域和精神境界?

直至上世紀初期,上述這些問題都只能停留在臆想的階段。但上世紀六十年代,天文學家范德坎普(Peter Van de Kamp)聲稱發現了離我們只有六光年的巴納德星(Barnard Star)擁有行星,令世人興奮雀躍不已。可惜,這個發現最終被認為是觀測錯誤所引至,人們被澆了一盆冷水。但好消息是,在這場空歡喜之後不足四十年,多個科研隊伍透過了更先進的觀測技術,先後在不同的恆星周圍發現了多顆行星存在的更確鑿證據。不久,同類的發現就如雨後春筍般到處湧現。到了今天,被發現的行星已經接近二千之譜,而「系外行星」(exoplanet)已經成為了天文學中一個最前沿也最熱鬧的研究領域。

這個講座的目的,是講述這段激動人心的現代天文史,並且簡略地介紹用以發現這些「系外行星」的各種天文觀測方法。最後,講者會嘗試透過“科幻”的眼睛,探討人類能夠直接探索這些“別的地球”的可能性。
發表於 2014-12-28 22:50:3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iheby 於 2014-12-28 23:54 編輯

N002外望 即 地圖指引路徑
20141228_121318.JPG



經PQ前往
20141228_121949.JPG 20141228_122017.JPG 20141228_122023.JPG


經Main Building "M" 前往
20141228_122253.JPG 20141228_122353.JPG
20141228_122518.JPG 20141228_122614.JPG 20141228_122621.JPG


經R另一通道
20141228_122229.JPG


全景
20141228_122336.JPG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9 08:58:51 | 顯示全部樓層
星體角動量之源 (朱明中)

摘要:

天文問答比賽: 星體自轉角動量從何而來?
A.        宇宙的旋轉
B.        宇宙的膨脹
C.        軌道角動量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D.        以上所有
E.        以上皆非

從小行星至星系團,最细小至最大型的星體都在自轉,而且它們的角動量J (angular momentum) 竟然和質量M有非常簡單的關係: J M 5/3。著名物理學家伽莫夫(George Gamov)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提出,若宇宙在旋轉,便可以很自然地解釋各星體的自旋。不過,旋轉的宇宙便有了特定的方向,與標準宇宙學模型的各向同性假設有所牴觸。伽莫夫的「死對頭」霍伊爾(Fred Hoyle)亦提出「潮汐力矩」理論與之抗衡。近年學者亦提出新的「合併」理論。我會簡介這個有趣的宇宙學課題的歷史,及我們的相關研究,破解星體角動量之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4-23 22:17 , Processed in 0.01812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