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申請討論區帳戶
樓主: WCYue

【香港天文】有關彗星追逐者羅塞塔號太空船新聞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5-5-19 01:54:43 | 顯示全部樓層
羅塞塔號太空船上的光學,光譜和紅外遠程成像系統(Optical, Spectroscopic, and Infrared Remote Imaging System,簡稱 OSIRIS)控制小組科學家發現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67/P Comet Churymov-Gerasimenko)阿克爾(Aker)地區有幾塊不尋常的巨石。這些石頭令讓人聯想到地球上的所謂的「平衡石」balancing rock。

在地球上也有類似的地質構造。平衡石只有底層一小部分接觸地面,往往看起來好像隨時會傾斜或翻側。有些石頭還可以前後搖晃,稱為「搖擺的石頭」。這些巨石是遠古時代,當時的位置受到風和水侵蝕了岩石中較軟的物質,只留下堅硬的部分。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太陽系研究所科學家霍爾格·斯雅(Holger Sierks)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彗星上的平衡石是如何形成,其中一種可能性是,有關彗星接近太陽時,彗核的水氣和塵埃粒子活動過程中發揮了作用,造成這樣的巨石,或者從原來的位置,移動到一個新的位置。


app0.png
 樓主| 發表於 2015-5-31 14:42:44 | 顯示全部樓層
羅塞塔太空船和較早前其它飛掠彗星的太空船發現,探測到的彗星顯示有分層結構和雙葉形狀。瑞士伯爾尼大學(Universität Bern)馬田·側士(Martin Jutzi)利用電腦進行彗星形成的立體模擬,將這些雙葉形狀的彗星特徵重建,發現是過去發生溫和碰撞和合併的結果。

電腦模擬兩個直徑大約一公里的冰冷天體,彼此朝著對方低速碰撞。碰撞後開始相互旋轉並再次分離,較小的星體上的物質跌落在較大的星體上。按時間順序顯示,較小的星體因引力減慢速度。經過約十四小時後,返回回第一次碰撞的位置,兩顆星體合併,最終形成一個身體。模擬碰撞形成類似歐洲太空總署羅塞塔太空船拍攝到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67P / Churyumov-Gerasimenko)的樣貌。

【圖、文:節譯自伯爾尼大學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出版的《科學快報》

app0.png


[YouTube=640,360]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DaOXhD7QQ4[/YouTube]
 樓主| 發表於 2015-6-3 06:12:31 | 顯示全部樓層
歐洲太空總署羅塞塔號無人太空船上的紫外成像光譜儀(ultraviolet imaging spectrograph,暱稱 ALICE)發現令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表面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子分解,是由接近的電子形成,而非科學家原先估計,由太陽光子造成。光譜儀直接觀測到分子在彗星表面受到電子撞擊、分解和蒸發過程。

負責研究的美國西南研究院太空科學及工程學院副院長艾倫·史特恩(Alan Stern)博士指出,這個出乎意料的發現,顯示近距離觀測彗星的重要性。因為無論地面或者在地球軌道上的太空望遠鏡,都無法偵測到這些貼近彗星表面的現象。它令天文學家改變對彗星的一些基本知識。

app0.jpg
紫外成像光譜儀
 樓主| 發表於 2015-6-16 01:51:29 | 顯示全部樓層
歐洲太空總署工作人員今早香港時間5時28分接收到來自菲萊的訊號。菲萊登陸器現時的溫度是攝氏零下35度,太陽能電池儲存了24瓦特的電力。菲萊電腦啟動,它每35分鐘與羅塞塔號太空船接觸一次。

菲萊登陸器在2014年11月12日降落在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的陰影位置,耗盡本身的電池電力後進入休眠狀態,它較早前已經獲得足夠的太陽能,將電池充電,甦醒過來,不過因為所在的位置未能成功與羅塞塔太空船聯系。

app1.jpg
 樓主| 發表於 2015-6-16 01:5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德國航空太空中心表示,菲萊登陸器在6月13日甦醒,電腦啟動85秒,但訊號不穩定。香港時間6月15日6時22分至6時26分送出有關數據,狀態良好。羅塞塔太空船需要調整飛行軌道,以便可以有較長的接觸時間。現時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的位置,菲萊登陸器每個彗星日(彗星自轉一週)可以有三小時的陽光照射。位於德國的菲萊登陸器控制中心需要長時間穩定的數據連結,才能啟動登陸器上十組探測儀器進行另外一次的科學實驗。

當科學實驗可以再次啟動時,首先會由非機械動力儀器進行,以確保菲萊能夠保持足夠的電力跟隨彗星飛過近日點,了解彗星的變化。
 樓主| 發表於 2015-7-3 13:35:15 | 顯示全部樓層
歐洲太空總署羅塞塔號太空船監測「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67/P Comet Churymov-Gerasimenko)的活動長達一年多。隨著彗星越來越接近太陽,科學家觀察彗星沿著它的軌道前進,塵埃和氣體怎樣形成和發展出彗髮和長長的彗尾。

羅塞塔號太空船近距離觀察彗核發出的塵埃噴射流,噴射到太空複雜的圖案。從羅塞塔號高分辨率照相機在距離彗核10至30公里的位置拍攝的圖像,第一次可以見到至少有一些灰塵噴射流,可以追溯到表面上的特定位置。

這些灰塵噴射位置出現在彗星表面形成的突然塌陷活躍坑。這些沉洞(Sinkhole)為科學家提供觀察彗核多樣化內層的機會。

app0.jpg
 樓主| 發表於 2015-7-3 13:36:23 | 顯示全部樓層
歐洲太空總署羅塞塔號太空船發現「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67/P Comet Churymov-Gerasimenko)總共有十八個大大小小的沉洞(Sinkhole)。這些沉洞的直徑由幾米至幾百米,有些深達百米,每個沉洞的底部都相當平坦,估計是彗星的冰層溶化後,表面的沙石下陷,形成一個一個的沉洞。

羅塞塔號太空船近距離觀察彗核發出的塵埃噴射流,達到一百公噸,相對彗核體積來說是很小的數量,最多只能形成直徑幾米的沉洞。照片所見有些沉洞面積頗大,科學家認為塵埃和水氣的噴發並非形成所有沉洞的主因,只是其中一個過程。

app0.jpg
 樓主| 發表於 2015-7-7 13:00:27 | 顯示全部樓層
兩位天體生物學家包括:英國威爾斯卡迪夫大學(University of Cardiff)馬克斯·科利士(Max Wallis)博士和白金漢天體生物學中心(Buckingham Centre for Astrobiology)主管錢德拉·維克拉馬辛(Chandra Wickramasinghe)教授,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2015全國天文會議上發表詳細研究歐洲太空總署羅塞塔太空船和菲萊登陸器探測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的數據,認為彗星表面發現的奇怪有機材料聚集,可能源於疑似病毒粒子之類的東西產生。

他們通過電腦模擬發現,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和其它類似的彗星能為微生物提供一個居住環境,就好像地球上那些可適應極端環境的極端微生物一樣,可以出現抗凍鹽分的有機體,能夠可在攝氏零下40度的低溫下生存。根據他們的模擬,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表面有一層黑色的碳氫化合物,覆蓋在冰面上,而彗核內部的則有冰凍的水和有機體碎片。他們更認為,這顆彗星表面其實比地球南、北兩極更適合生命生存。

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懷疑地球上的水、生命都是由彗星帶到地球來。
 樓主| 發表於 2015-7-11 00:03:45 | 顯示全部樓層
歐洲太空總署決定延長羅塞塔號(Rosetta)無人太空船,探測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67/P Comet Churymov-Gerasimenko)至明年九月底。

羅塞塔號太空船和菲萊登陸器會繼續陪伴彗星在今年8月13日過近日點。按照原定計劃,羅塞塔號在今年12月完成整個彗星探索工作。歐洲科學規劃委員會已經正式批准歐洲太空總署將羅塞塔彗星探測項目延長至2016年九月底才會結束。

羅塞塔號團隊在推特(Twitter)撰文表示,太空船完成任務之後,會降落(或者撞落)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表面,與菲萊登陸器永遠跟隨彗星環繞太陽運行。

app-0.jpg
 樓主| 發表於 2015-7-11 00:07:45 | 顯示全部樓層
德國航空太空中心在菲萊登陸器在6月13日甦醒,電腦啟動85秒後,就希望與菲萊建立通訊,但訊號不穩定。羅塞塔太空船需要調整飛行軌道,以便可以有較長的接觸時間。可惜菲萊好像一個頑皮的小孩,一直沒法與位於德國的菲萊登陸器控制中心建立長時間穩定的數據連結。經過無數次嘗試,菲萊都不回應,令控制中心一度以為菲萊沒有真正存活下來。幸好昨日(7月10日)香港時間2時45分至3時07分成功穩定連結12分鐘,並且回應地面控制中心發出的指令。

菲萊控制中心的科學家和工程人員希望稍後啟動登陸器上十組探測儀器進行另外一次的科學實驗。當科學實驗可以再次啟動時,首先會由非機械動力儀器進行,以確保菲萊能夠保持足夠的電力跟隨彗星飛過近日點,了解彗星的變化。

app-0.jpg
德國菲萊登陸器控制中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討論區帳戶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天文學會

GMT+8, 2024-3-29 08:45 , Processed in 0.0145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