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Yue 發表於 2021-12-16 01:21:37

2021年12月12日,近地小行星海神星防禦觀測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1-12-16 01:28 編輯

近地小行星海神星(4660 Nereus)12月11日21時51分近距離掠過地球。星期日(12月12日)凌晨進行了一次行星防禦觀測,目的是量度這顆小行星的精確軌道數據及由它的光度變化曲線,計算它的自轉情況,從而估算它的立體模型。藍色圈內海神星的光度變化是和它的自轉有關。

WCYue 發表於 2021-12-16 01:52:25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1-12-17 14:37 編輯

eVscope 使用差分測光法量度小行星自轉周期流程如下:

1. 目標小行星:海神星
2. 觀測日期:2021年12月12日進行三次,每次30分鐘連續拍攝海神星

3. 對小行星進行差分測光:將望遠鏡量度的通量(flux) 轉換成星等(ΔV= -2.5·log),fa 是目標小行星的通量;fc 是附近比較星的通量。為了避免其中有些比較星可能是變星,同時將目標小行星附近的星星都用來做比較星

4. 建立光度變化曲線:將目標小行星和一個眾比較星的差異星等按照是儒略日數(Julian date,縮寫:JD)繪製成為一條光度變化曲線

5. 有了周期估計,然後將數據與試驗階段作圖 φ = /P - Int {/P},P 是周期;JDo 是任意選擇一個早於觀測日期的初始 JD;Int 是函數採用封閉參數的截斷整數值

6. 對具有三個諧波(three harmonics)的有限傅立葉級數(finite Fourier series)進行最小二乘擬合(least squares fit)以確定最終的自轉周期

WCYue 發表於 2021-12-16 11:01:19

本帖最後由 WCYue 於 2021-12-17 10:36 編輯

eVscope 如何將觀測數據建立目標小行星的立體模型的猜想

光度變化曲線反轉技術

1. 使用細分曲面。 首先,選擇一組初始頂點和相應的三角形(控製網格),必須適合觀測到的光度變化曲線。 然後通過幾個步驟對其應用循環方案。

2.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另一個正則化函數:除此之外,選用的光度變化曲線需要能夠確定小行星的極點和它的自轉周期。

3. 首先光曲線反演模型的散射定律應該足夠簡單,避免太詳細的物理參數並嘗試關注表面的一般光度特性。 為此,通常選擇 Lommel-Seeliger 和 Lambert 定律的組合

4. 根據該定律,作為入射角 i 和出射角 e 的函數的表面反射率 S 為 S(μ, μ0, α) = f(α) , 其中 μ0 = cos i, μ = cos e
4a.Lommel-Seeliger 單次散射項為 SLS(μ, μ0) = (μμ0 ) /(μ + μ0 ),
4b.Lambert 多次散射項為 SL(μ, μ0) = μμ0.f(α)

確定反射率對相位角 α 的依賴性

5. 構建光曲線:檢查小行星形狀模型與真實觀測數據的一致性。 四個參數:小行星形式本身,它的極點、自轉周期和星曆表(軌道根數的吻合性)。

6. 對比輸出小行星光度的光曲線和小行星在特定觀測時間,觀測者(觀測地點)和光源位置的光度變化表現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1年12月12日,近地小行星海神星防禦觀測